南博發掘500年前泰州古屍
日期:2016/12/14 12:26:59   編輯:古建築保護 500年前的男屍,出土後居然連一片趾甲都不少,而且胡須也沒有脫落?記者從南京博物院考古專家處獲悉,幾天前,考古隊在南京博物院句容茅山的考古實驗室中將這具古屍從棺木中取出後,其完整性讓人訝異。據了解,去年12月起,南博、泰州博物館和泰興博物館在黃橋鎮一處房地產工地共發掘了17座明代家族墓,均屬於當地望族何氏,其中保存最好的就是兩座澆漿墓——張氏墓和何嵩墓於今年春節前被運到了茅山考古實驗室。
被發掘的古屍完整性讓人訝異。
古屍皮膚完整,眉毛和胡須都在
據了解,當時這兩座墓葬保存如此完好,而泰州地區又曾多次出土古屍,考古人員認為墓主屍體有可能未腐朽,便決定將其整體運回考古實驗室內開棺。首先被打開的是張氏墓,雖然這座墓完好堅固,張氏全身5層衣物也完整無缺,但屍身只剩下一堆骸骨。而隨後打開的何嵩墓,卻讓考古人員驚呆了。
墓主何嵩穿衣戴帽平躺在棺材裡,臉部成了木乃伊一樣的黑褐色,雖然脂肪肌肉都已消失,但皮膚完整,眉毛和胡須都在。棉布做的長袍、夾襖和褲子等韌性很好,解開系扣毫無問題,就連紙錢都可以整沓取出。
據介紹,何嵩穿戴整齊後身高接近1.8米,然而因為棺材僅能容身,操作空間狹小,怎麼把沉睡了530年的何嵩“請”出棺材成了難題。後來考古人員在棺材底部的四角打入木楔,撬開底板與邊框,再把邊框整體抬走,剩下屍體平躺在棺板上。接著考古人員解開何嵩前襟的衣帶,並脫去鞋和襪子,發現何嵩的腳部完整無缺,連趾甲都一片不少。
雖然出身當地名門望族,但何嵩墓和家族其他墓葬一樣實行薄葬,考古人員在他胸口衣服內取出一個巴掌大的布包裹,裡面裝著一把木梳和一把篦子,還有一根棉線綁著的小紙包,打開一看,裡面是牙齒。來自泰州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初步認為,這應該是何嵩的牙齒,當地有把自己掉下的牙齒收藏好隨葬的風俗。
參與發掘的泰興博物館程鵬告訴記者,泰興歷史上有張、何、丁、韓四大望族,這兩座墓就是家族聯姻的見證。墓志銘和家譜顯示,張氏名叫張妙廣,是何巒的繼室,而何巒又是何嵩的哥哥,因此兩座墓葬的主人是叔嫂關系。張氏死於公元1509年,享年76歲;何嵩死於公元1484年,活了56歲,因為兒子何椲顯貴,被追贈為正七品的應天府推官。
不腐秘密:當地獨特葬俗最重要
在江蘇省,泰州是出土古屍最多的地區,且均集中在明代中晚期。這是什麼原因呢?專家向記者分析了幾個原因,“首先是澆漿墓密封性相當強,使屍體處於封閉狀態,阻止了微生物和細菌入侵;其次是埋藏較淺且地點較高,基本不受地下水位影響;再次前4具干屍的棺木均用柏木,柏木木質堅韌,防蟲抗腐。”不過,雖然有上述的這些原因,專家認為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當地獨特的葬俗。原來,在明代泰州,去世的人要在涼爽通風的祠堂裡停放數月至數年,屍體下還要墊上厚厚的棉被、草紙和燈心草,這就使得屍體下葬前就開始木乃伊化,因此脫水是古屍得以保存的關鍵。
更多終極秘密還在挖掘中
南博考古所所長林留根稱,這是他們首次在實驗室內發掘考古。如今發掘至此告一段落,古屍被泡在福爾馬林中暫時保存,與此同時,科技考古鑒定和保護工作則剛剛開始。
南博文保所所長萬俐表示,張氏墓棺材上蓋有一幅寫有墨字的紡織品,這種寫著墓主生平和事跡的文物叫做“銘旌”,這幅銘旌字跡模糊難以辨認,他們將采用紅外線拍照和拉曼光譜掃描技術,使肉眼無法辨別的字跡變得清晰起來;何嵩墓的外椁用香樟木制成,具有防蟲防腐功能,但棺的材質尚不明確,技術人員將提取木材切片,與木材樣本庫進行比對,確定樹種,也許這種木材也藏著防腐的秘密。另據介紹,在張氏墓和何嵩墓內都有棺液,前者為黃色,後者為黑色,這兩種棺液的差異也許就是屍體不腐的終極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