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東華鎮新發現三件清代文物

東華鎮新發現三件清代文物

日期:2016/12/14 12:21:32      編輯:古建築保護

東華鎮新發現三件清代文物 焦瑩 劉海軍 攝

    英德市東華鎮雙寨村徐屋組村民向記者報料,稱該村新發現三件清代文物,邀請記者一看究竟。在該村民家中了解到,這三件文物原放在村中祠堂,祠堂最近拆舊建新,該文物終於重見天日。

    記者看到,這三件文物分別是牌匾、銅鑼和寶劍。牌匾用梓木板、牛角丁制成,村民用皮尺量了一下,長約134厘米、寬50厘米、厚4厘米,版面斑駁,字體全部陰刻,清晰可見。抬頭為楷體豎寫:“欽定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廣東學政加三級戴熙為”;中間為橫書楷體“歲魁”兩字,每字40×31厘米,字體蒼勁有力;落款內容為:“道光二十六年科考選一名歲貢徐漸東立”;一對銅鑼直徑各約60厘米,重二三十斤,上方有兩耳孔,可穿粗繩,方便抬著走動敲打,鑼面鑼底已長起了一些青銹,敲之聲音洪亮,跟新鑼一樣;寶劍長93厘米,劍鞘長一米,劍柄鑲嵌著一條既像龍又像壁虎的器物,劍的兩面分別鑲嵌著七粒金色的圓點,當地徐姓村民稱之為“七星寶劍”。

    這三件文物從何而來?它們隱藏著怎樣的故事?今年96歲的徐春華老人清晰地回憶道,這些文物擺放在村中祠堂最裡處,他兒時曾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過。當時祠堂裡還有官轎、轎衣、轎篷、羅傘、金字牌(即官員出門時的執事)、官鑼、銅鼓等官用物品。“我的太公與徐玉堂是同胞兄弟。”老人不無自豪地說,“你知道徐玉堂是誰麼?他就是這些物品的主人,16歲時以放牛娃的身份參加科考,在4000多名考生中考得頭名。”記者看到,祠堂門口至今還豎立著四對旗桿石,足見當時徐玉堂的巨大影響。

    徐春華還告訴記者,當年老祠堂門口上方顯著位置掛著“擢選貢元”的牌匾,“文魁”和“欽點即用知縣”牌匾掛在右邊牆上,“天寵呼珂”掛在左邊牆上。

    徐玉堂其人其事

    綜合該村族譜和村民講述,這三件文物的來源都與此人有關—清代英德最後一位貢元徐玉堂。

    資料顯示,在清代科舉考試中,士子經過縣試(知縣主持)、府試(知府或直隸州的知州主持)和院試(省學政主持)三級考試成績合格者,稱為生員(即秀才)。生員可以經學政(管理一省教育的最高官員)考選升入國家最高學府京師國子監讀書,因為是“貢獻給朝廷”的生員,故稱貢生。清代的貢生有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五種,合稱“五貢”。其中拔貢每12年(逢酉年)由省學政考選一次,每府選2名,州、縣各選1名。貢生名額很少,對一個州、縣來說,每次大都只有一名,因而也是第一名,故稱“貢元(‘元’是第一的意思)”。

    有關專家分析,徐玉堂的“擢選貢元”實際上是作為韶州府或英德縣的生員被廣東省學政考選為拔貢;“歲魁”即當年考選第一,也是指貢生第一名。從落款“道光二十六年科考選一名歲貢徐漸東立”的時間推算,徐玉堂被選為拔貢估計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其“16歲就上京考試”,指的是參加朝考,而不是會試。按清朝科舉制度,拔貢經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縣和教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