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峭壁上的漢墓群千古之迷
日期:2016/12/14 12:27:12   編輯:古建築保護 綦江崖墓文化十分豐富,以漢代崖墓文化遺址最具代表性,遺址分布在永新鎮、中峰鎮、橫山鎮和東溪鎮等的河谷巖壁上,當地人稱為“蠻子洞”和“七孔子”。在上世紀80年代的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才讓沉睡千年的綦江崖墓逐漸被人們所了解和認識。據有關專家介紹,綦江紀年崖墓占重慶市的十分之七,共計1800多座,紀年從延光年、熹平年、永和年到建安年均有,全部陰刻隸書,時間跨度100多年。
崖墓中的男女生殖飾品
位於綦江區東北角橫山鎮施家山的峭壁上,共有24座漢代崖墓,這些崖墓外門頂有一對如菠蘿般大小的門簪。考古學家稱,其實這就是古人雕塑的男根“龜頭”,是男人墓中的特殊飾品。“龜頭”全身至上而下鑿有紋路,如足球般大小。站在巖下抬頭仰望,“龜頭”恍如緊拽的兩只鐵拳,十分雄壯。除了崖墓門楣前的“龜頭”,洞中還有用單線條刻下的男性生殖器圖案。墓頂為有裝飾線的兩面坡屋頂,內壁刻有馬、魚等條紋。考古人員在其中一座崖墓中,發現有東漢時期的陰刻“延光”年號,“延光”距今已有1800多年。
而東溪福林的崖墓群,墓穴頂猶如蒙古族帳篷,頂中央有一方凹洞,洞口直徑約10厘米,洞深5-7厘米,4條稜線由頂部向四周發散,頂洞內共嵌3層。考古人員經過考證認為,墓頂中間的方形洞代表的就是女性生殖器。也就是說有這種圖案的崖墓所葬的就是女人,俗稱女陰墓。女墓的墓室大小差異不大,每墓其頂均有或方或圓的“凹洞”,大小也有區別,3層洞頂的極少,大多只有1層。門外壁刻有鳥、孔雀、女式發椎頭像。
扶歡鎮峭壁上的崖墓內,除了墓頂的“凹洞”外,還有蓮花圖案,蓮花是女陰生殖器象征物,這是不爭的事實。在我國銀川賀蘭山等地的巖畫中都有過類似的象征物。
生殖器飾品是誰的傑作
崖墓門楣前的“龜頭”和墓中的“凹洞”、蓮花所表達的都是一種生殖崇拜心理。有專家說,門楣前的“龜頭”和墓中有男性生殖器圖案的是“男性墓”,墓頂有“凹洞”、有蓮花圖案的是“女性墓”。那麼,為什麼橫山鎮的崖墓群全都是“男性墓”,東溪鎮和扶歡鎮的崖墓群全是“女性墓”呢?
也有的專家認為,女性死後用男性生殖器陪葬,男人死後用女性生殖器陪葬的可能性非常大,這種形式反映出了當時的婚姻狀態和社會現狀。當然也不排除遠古的時候,在綦江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分別居住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崇拜和圖騰。
東溪鎮是一個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古時候東溪叫僰溪,漢代叫僰溪溝。漢朝時期這裡居住著的就是僰民族。由貴州省桐梓縣流往這裡的一條河叫僰(濮)河。這一帶直今還留有僰人的文化遺跡。有人說,僰(濮)河兩岸峭壁上的崖墓,其實就是僰民族的傑作。僰民族的葬式以懸棺葬為主,崖墓葬其實也是懸棺的一種方式。如果崖墓真是僰民族的遺物,那麼,女性生殖器就應該是僰民族的圖騰。
綦江境內的藻渡河,在貴州境內稱羊磴河,這條跨渝黔兩地的河流兩岸,曾生活過一支古老神秘的民族——南平僚。“僚人”,是古代對百越各系民族的泛稱。藻渡河在舊志上稱作“僚人河”,是綦江(古稱南溪、夜郎溪、僰溪)的兩條主要支流之一,以前為山高林密、蠻荒瘴疠之地。南平僚就在這些與世隔絕的地方過著穴居、漁獵生活。
南平僚的生活習俗帶有明顯的夜郎民族特征,葬俗以巖墓葬、懸棺葬為主。自東漢至隋唐600多年間,南平僚在綦江、萬盛一帶留下了大量巖墓群。如果這些巖墓真是南平僚的遺物的話,墓裡的生殖飾品就該是他們的傑作了。
綦江也曾經是傣民族先人生活過的地方,傣民族也是一個崇拜生殖器官的習俗,鳥是男性象征物,鳳是女性象征物。歷史上,傣民族因紋身被稱為“花腳蠻”、“花肚佬”。“鳳文化”是傣族文化的主要標志,至今,傣族喪葬時也有用鳳鳥圖案的習俗。崖墓裡的生殖飾品會不會是傣民族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