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一座城樓矗立眼前,城樓中央镌刻“古城”二字。城樓長11.2米、寬6.3米、高9.4米,牆磚大多長29厘米、寬14厘米、厚7厘米。城門高2.1米、寬1.3米,上方設瞭望台,左右兩側有多處方孔,可架設槍炮。該縣文物所所長顏繼生介紹:《藍山縣志》記載,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至宋紹定年間(1228-1233)縣治於南平故城城腹村,名南平縣。城腹村《雷氏族譜》記載,現在的古城城樓為1390年重建,至今624年。城樓兩邊原有高2.5米、寬22米的方形土城牆,現已毀。曾任該縣文物所所長12年的退休干部趙忠德說:“1984年、1987年,考古專家先後在古城以北發現兩處漢代古墓群。根據漢代“墓葬西北”的習俗,以及村內發現的大量漢磚瓦及陶片等佐證,此處應為漢代南平故城遺址。”
古城從東到西三縱三橫規劃有序,記者走進一處庭院,庭院寬20米,前後縱深28.7米,院內三座青磚房相連形成“曰”字形。村民楊翠雄介紹:“這是藍山常見的‘上下三棟’式古民宅,由一棟、過亭、中棟、天井、上棟組成。村裡現存古建築20多棟,大多數都有人居住。”
進門的房屋為“一棟”,大門的石門檻早已磨得光亮。其後是可遮風避雨的“過亭”,過亭左右兩側各有一處天井,其中一塊護砌天井的條石長2.4米,重達千斤。
過亭連著的建築是“中棟”,中棟後的方形天井長3米、寬1.7米,兩邊是廚房和雜物間。裡面最高、最寬敞的房屋是“上棟”,上棟正廳寬4.7米、深8.4米,是主人會客、宴請的重要活動場所。古宅內的門窗、房檐上,隨處可見木魚、麒麟等精美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