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太子崗遺址現身 與唐城西門遺址僅一路之隔(圖)

太子崗遺址現身 與唐城西門遺址僅一路之隔(圖)

日期:2016/12/15 15:08:24      編輯:古代建築

 

太子崗考古發掘現場。鄒平 攝

 

    昨天,市考古隊在唐城西門遺址一路之隔的東側工地上發現了另一個遺址——太子崗遺址。考古專家表示,太子崗遺址保存得非常完好,初步推斷可能是寺廟遺存,或者是規格很高的建築。

    遺址面積達4萬平方米

    據介紹,太子崗遺址總面積4萬余平方米,以遺址中部東西向水泥路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此次發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遺址北半部,發掘面積約2500平方米。

    在已經發掘的太子崗遺址最南端,記者看見一個挖得不深的坑。考古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他們在遺址上先布的一個探方,便於考古發掘工作。而在東側不遠處,又發現一個類似於西門遺址城牆的馬道的探溝,兩端的踩踏面是為了取土方便人工制造的踏步,不像西門遺址是恢復的古跡。

    考古人員還在這裡發現了南宋時期的沙質夯土層,厚度0.6-0.7米,夯層厚度8-10厘米,夯層均勻,每層底部用青灰色黏土鋪墊。

    令人奇怪的是,太子崗遺址和唐城西門遺址只有一路之隔,就像是兩個並肩而立的“姊妹”城,具有很高的歷史考古價值。但其價值究竟有多大,還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現。

    北部驚現元明磉墩遺跡

    記者在遺址北部看到,幾處瓦礫夾雜在斷面土層中。考古專家介紹,這是元明時期的磉墩遺跡。

    考古人員在清理遺址北部時,暴露在地表的磉墩斷面,東西一線共清理出九個方形、邊長2.6米到3.0米的磉墩,磉墩用瓦礫夾灰土逐層夯築而成,保存較完整,夯層明顯,厚度8—12厘米,磉墩間距3.4米左右。

    考古人員在磉墩北部的高台上布方發掘,清理出一個瓦礫鋪墊層,瓦礫分布較均勻,且表面散落有大量琉璃瓦殘片,東西140米,南北40米,因受工地周邊綠化帶限制,瓦礫范圍未能完全顯露出來。

    據悉,這些元明時期的磉墩保存得非常完好,而且十分罕見,以前考古人員曾在現在的工人影城附近發現過唐代的磉墩,但是用黏土制作的。此外,考古人員還清理出唐代夯土倒塌堆積,基本確定了遺址的西邊界——距離遺址中心約70米。

    太子崗遺址建築規格高

    由於此處太子崗遺址處於剛發掘階段,很多疑團還沒法完全解開。但考古人員根據目前的發掘成果,推斷此處可能是寺廟遺存,或者是規格很高的古建築。

    據介紹,有關太子崗遺址並沒有發現具體的文獻記載,那麼這個“太子崗”名稱是如何得來的呢?考古人員解釋說,因為這個地方在近代和現代被叫作“太子崗”,所以按照遺址發掘命名的一般規律,就暫時按照此處地名確定下來。

    至於太子崗遺址到底出自哪個朝代,考古人員表示,就目前發掘情況來看,其遺跡自六朝一直持續到清代,也有可能更早,現在還沒有解剖到最下面的生土層,所以不好妄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裡不是城門遺址,也沒有馬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