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泉州發現原始青瓷窯遺址

泉州發現原始青瓷窯遺址

日期:2016/12/14 12:23:24      編輯:古建築保護

    昨日下午,永春介福與德化三班交界處沉寂多年的山頭,一時熱鬧起來。福建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泉州市博物館、永春縣及德化縣文體局等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經過十多天的野外考古,對外公布遼田尖山(也有資料稱“寮田尖”)原始青瓷窯址的首期發掘結果,待文物專業檢驗機構對出土的碳顆粒以及瓷片進行成分和年份檢驗後,泉州最早燒造陶瓷的歷史,有望從現在已知的唐代提前到往前2000年左右的商周時期。

    鑒定陶罐獲重大發現

    永春縣介福鄉文化站工作人員老鄭稱,早在1983年,遼田尖的山頭還不像現在這樣荒涼。當時許多村民在附近種植蘆柑,掘土的過程不時會發現一些破碎的陶瓷片,大家不免覺得有些奇怪,不過當地素來生產民用陶瓷,這些小碎片沒有引起村民太多注意。

    這些零碎陶瓷,一直到2007年才引起德化陶瓷博物館的注意。原來,有人從這裡找到兩個完整的陶瓷罐子,拿到德化陶瓷博物館去鑒定。博物館就此推測,遼田尖可能有從未發現的古窯址,還花錢雇傭村民帶路,到實地進行一番簡單考察。

    經上海復旦大學相關專家鑒定,這兩個陶罐被認定為商周時期制造的器物。這一信息引起各級文物部門的重視,在2008年到2009年進行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遼田尖可能存在陶瓷窯址的信息,第一次被錄入國家文物數據庫。

    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說,這一信息上報到國家文物局後,國家文物局就要求福建對遼田尖遺址進行考古挖掘。考古發掘准備從去年12月起,開始進行用地調查、青苗賠償等方案設定。

    遺址旁還發現新的窯址

    經過半年多准備,今年10月底,四五名考古隊員開始全天候進駐遼田尖山頭進行野外考古。

    因為長時間人跡罕至,遼田尖山頭已是草木繁盛,窯址只有拳頭大小的窯壁裸露在泥土外面,但經驗豐富的考古隊員還是找到發掘的線索。

    現場領隊張紅興說,考古隊員在現場挖掘長3.84米、寬1.24米的探方,這個過程中就發現非常多的陶瓷碎片。這些碎片大部分工藝顯得很樸素,但也有部分擁有比較精美的紋飾,即使在旁邊尚未正式發掘的土牆上,仔細觀察也能發現還有零星陶瓷碎片散布其中。

    經過第一階段的發掘,遼田尖遺址擁有比較明顯的德化龍窯特征,也就是依山而建,擁有燒火的窯頭、窯床和窯壁等,但規模較小。

    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還發現,在此處龍窯遺址旁,還出現新的窯址。泉州還有意向對旁邊新發現的窯址進行考古發掘。考古隊員此前也試圖對周邊山林進行探索,看是否能找到商周時期人類居住及生產生活的一些痕跡。

    量產陶瓷歷史或將提前

    泉州市文廣新局出寶陽副局長稱,在遼田尖遺址之前,泉州考古已發現最早的古代窯址為唐朝時期,主要分布在永春和德化,據1990年版本的《永春縣志》記載,在一都鄉黃沙村草洋水尾土地宮旁的山坡上,黃沙窯就是唐朝窯址,這裡主要生產碗、杯、瓶、碟、罐等。

    如果泉州遼田尖遺址最終確定為商周時期的古窯址,在福建省也並不是孤例。2011年武夷山發掘了竹林坑遺址,專家認為,這填補我國西周早中期窯業技術的空白。在浙江德清,也已經發現商周時期的龍窯遺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