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裡古街
日期:2016/12/14 13:22:2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成都錦裡號稱“西蜀第一街”,與北京王府井、武漢江漢路、重慶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齊名,為全國十大城市商業步行街之一。
一座城市有別於另一座城市的氣息,有時恰恰就是局部。踏著初春的暖陽,悠閒地漫步在這條古街,仿佛是走進“成都版的清明上河圖”。腳下油亮油亮的青石路,靜靜的,似乎在訴說著時光流逝的感歎。走在這樣的青石路上,最好是換一雙平底布鞋,與腳下的石板路來一次親密的接觸。鞋與石發生著輕輕碰撞,如同它們之間進行的心靈對話。街兩側是青瓦木窗,錯落有致。檀香淡淡飄來,夾雜歲月的氣息,沁人心脾。凝神聚氣間,仿佛能夠感受到那窄窄的巷道中隱潛著令人神往的傳奇故事,只待我去聆聽,去體味。
抬首遠望,大大小小的紅綢燈籠,點綴在古街兩側,散發溫暖的紅,熱烈又不失溫情,現代又不乏古樸。淺灰色的青磚堆砌成牆,屋頂是黛青色,欄桿一律漆成紅黑色,各家的招牌或濃墨重彩,或清新素雅,都透出濃濃古意。此時,帶著一顆無暇玲珑的心,去看游人悠閒走過,欣賞巷道兩旁的藝術品,面人、糖人、銅制品、草編的物品、手納的布鞋子,淡香潤澤的麥芽糖,老字號的繡莊與銀鋪子,清朝年間的粗瓷藍花碗,看著這些,一定讓你想起了這裡舊日的繁華,吸引你去細細閱讀。
成都曾是蜀國的都城,而錦裡作為武侯祠的一部分,以秦漢、三國精神為靈魂,明、清風貌作外表,川西民風、民俗作內容,擴大了三國文化的外延。在錦裡,可以隨處感受到三國文化:經營“三國菜”的“三顧園餐廳”,可以聽戲的“三國茶園”,還有“蜀濤”、“煮酒坊”、“諸葛廬”、“漢肆”、“諸葛連弩”、“三國茶園”、“張飛牛肉”……漫步錦裡古街,古蜀文化如清風撲面,仿佛時光倒流,又回到了早已隨大江東去的那個時代。
錦裡古街還是美食的天堂,肥腸粉、三大炮、葉兒粑、牛肉焦餅、張飛牛肉、久久鴨脖等應有盡有。價錢也不貴,花幾元錢就能嘗到一種別具特色的美味小吃。要想真正感受一下成都的安逸,最好是能走進茶館品一杯茶。錦裡古街上,到處都是茶館,簡易的幾張方桌,擺兩條長椅,一盞大紅燈籠懸掛在招牌旁。我們隨意走進一家叫“茶香居”的小館,要了一杯當地產的“竹葉青”。茶館裡,此起彼伏的川劇聲、歌聲、吆喝聲,聲聲入耳,鋪了一地。
街巷越走越長,越走越深,像是走在過往,從秦漢、三國、明清一路走來,園林中亭台樓榭的紅牆碧瓦,川西風味的竹木小樓,中原院落中常用的青磚高檐,江南水鄉風格的白牆黑瓦,都是一本本美麗的書,都氤氲著厚重的歷史氣息,吸引我們去打開,去細細閱讀,為我們的想象做了某種審美空間上的縫合。如此想來,成都人是幸福的。因為有了錦裡,成都人就有了仿古閒逸和感受浪漫的精神驿站。他們就這樣嬉鬧著松弛地在錦裡閒逛,懷舊的人情感有了出口,愛吃的人滿足了口腹之欲。錦裡呈現的是人間的景象。
我拎著相機,拍宅邸、拍府第、拍民居、拍客棧、拍商鋪、拍茶館、拍木欄桿在水裡的倒影。就是這樣,這個下午,在錦裡,我想坐就坐,想站就站,想走就走,喝了一杯“竹葉青”,和幾個路人打了淺淺的交道,聽了一路川劇……暫時放下了俗世的一切負贅,我享受了一個陌生人所能享受到的全部幸福。傍晚時分,我一身微汗,在一家小館子裡,吃了一頓可口的晚餐:葉兒粑、肥腸粉、三大炮、牛肉焦餅。細膩的甜,熱烈的辣,融入口中的香糯,回味無窮。
走走停停看看,我常常會恍惚,時光像一下子倒流了幾百年。錦裡,宛如是一本沒有句讀的線裝書,鑽進去你就成了一個移動的標點,仿佛置身於飄浮著歷史塵埃的歲月長廊……無論城市的容顏隨著歲月的更迭如何變換,錦裡,將永遠保留著屬於這個城市的詩意與靈動,給人一種品不完的古韻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