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現代佛教建築空間的探索(二)

現代佛教建築空間的探索(二)

日期:2016/12/14 13:29:0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養慧學苑與社區的互動 
    期待的心情


    在養慧學苑三年施工期間,由於其外觀與一般佛寺建築大不相同,所以即使常見到法師們在工地出入,路人及鄰居也都還存著疑問,更有人在路旁駐足觀望或私下談論:這裡要蓋的是一棟什麼樣的建築;這棟建築要做什麼,他們一直抱著好奇的心情在等待這棟奇特建築物的完成。同樣地,法師們也在心裡期待著,希望養慧學苑這棟作為佛陀教育中心的建築能早日完成,好讓社區居民一解心中的疑惑,歡歡喜喜地進來瞻禮佛陀,學習佛法。因為建築物的完成等於是一種無言的告白、诠釋。 

    被接受的喜悅

    對於這棟突破傳統佛寺建築的完成,確實也曾經令法師們擔心外界的接受程度,每當有人來訪,我們總是要請問他們對養慧學苑建築的感受。大眾普遍的反應都覺得中庭寬敞明亮,在都市建築是很少見的;有人覺得整棟建築讓人感到寧靜、祥和、簡單、莊嚴、清淨,大殿更給人溫馨、親切感;樓梯寬敞很好走,特別是一半的斜坡設計,增加走路的韻律感。而佛教徒則說一般佛寺建築給人的是參拜、許願等神聖的感覺,有時心存問題也不敢與法師們多談,但是養慧學苑從外觀的現代化、開放到內部接納性的服務空間,很像一處文教機構,讓他們覺得這裡隨時都歡迎人進來研習、討論佛法,也就是這份感覺吸引他們想來一探究竟。佛學研讀班的學員們表示這裡的各個空間使用起來動線清楚、舒服、親切、便利,很快地讓人熟悉一切,空間與服務的人是開放互動的,讓人有回到家的感覺。 

    「好酷、好ㄅㄧㄤ的佛寺」 

    現在,漸漸地社區居民們會互相邀約回來參與共修會、上課,每日回來認養維護空間,下午這裡更是居民們散步閒聊的好地方,小孩們經常在一樓的中庭裡玩耍,路人經過必停住腳步瞻禮佛像。他們都說,從外面就能看到佛陀向他們低眉微笑,令人興奮又歡喜,自然吸引著他們走了進來,有一位Y世代的孩子好興奮地說:「這是一間好酷、好ㄅㄧㄤ的佛寺!」 

    我們的邀約

    落成典禮前,我們在附近的社區挨家挨戶拜訪作社區布教,借機傳遞學苑未來活動的邀約,以及它將提供了禮佛、讀書等空間予社區居民使用的訊息,請他們常常回來分享這個空間、參與這裡的活動。目前,養慧學苑已經開辦二期的佛學研讀班,每周二、三、四、五都有佛學課程在進行,約有二百位左右的學員參與了這個課程,每周一有念佛供修會,另外也不定期舉辦社會文化講座,未來將會成立一個社區圖書館,提供有聲圖書及一般圖書的借閱。

    與建築師的合作模式 
    學習有效的自我表達 

    佛教與建築是兩個不同的專業領域,彼此的語言與思考方式有極大的差異,學習如何溝通是一門活生生的課程,更是開啟彼此智能的歷程。從紫竹林精捨到養慧學苑的學習經驗,我們發現要與建築專業人士建立一個良好的互動溝通方式。業主應扮演設計理念主導者的角色,將建築功能需求及建築空間要掌握的精神整理表達清楚,讓建築師在雙方溝通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其建築專業能力,將業主無形、抽象的理念轉化成具體的空間建構。過程裡業主與建築師都要用功的課題是清楚表達自己的意念構想,這樣自然減少溝通上的障礙。 

    擬定規劃原則 

    養慧學苑的規劃,一開始由寺方擬出了規劃大綱,提出五點設計構想原則:

    一、須具佛教的宗教建築象征; 
    二、以樸實、功能為導向; 
    三、提供人與人充分互動的空間; 
    四、現代完整性的外觀,但具莊嚴肅穆的氣氛,能引人心神寧靜; 
    五、內部具輕松、溫馨的人性空間。 

    明確需求 

    另外,也提出了空間功能及機能上的種種需求,包含樓層及空間坪數的分配也一一列表說明。當然,也提出一些佛教建築的忌諱,例如方位格局,地板中間線不直對佛像,佛前橫梁避免位於佛的頭頸部位等等。建築師也常提出問題來協助厘清寺方的需求,從規劃設計階段我們定期進行討論直到全部定案,整整用了一年的時間。 

    交互式的溝通

    通常是建築師擬出規劃概要、參考配置方案、立面與剖面圖、空間量表等圖說,加上研究模型與寺方溝通。每逢收到建築師的圖面,我們就會依功能需求及動線的考慮直接在圖面上表達修訂意見,如此不斷地來回溝通、檢討、修正,建築師並不定期的作圖文演示文稿,讓彼此的溝通達到共識協議。這當中我們最常討論的是「什麼最能代表佛教的象征?」建築師曾經嘗試在中庭設計「蓮花池」來象征佛教,但經過寺方提出多次修改意見,最後定案為在白淨地板中鑲佛足,表征這是一處佛教成人教育中心,勉勵學習者「步佛足跡」常隨佛學。 

    坦誠提出疑慮 

    另外一個議題是,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初期,寺方多次對於建築外觀的封閉、太嚴肅向建築師提出疑慮,後來,我們發現佛像是最好的說明,讓人們從外面就直接地瞻仰到佛陀的白毫相好,就是佛教最好的象征。就這樣,經過多次討論達成協議,一樓到三樓的開口是全面敞開的,充分表達這棟建築物的開放性及親和力,希望每一個人從現代建築的立面就能很清楚的看到佛像,藉由佛教象征知道這是一座宗教建築空間,於是我們克服了心中最大的疑慮。 

    結合裝修工程

    還有怎麼樣讓功能需求與裝修工程結合,如大殿光明燈、教室講台黑板,材質的運用,設計的復雜必要性等,都是在設計期間常討論的問題。養慧學苑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在雙方不斷推敲、厘清、確認後,才將空間一一定案勾勒出來。 

    無盡的感謝

    承蒙姚仁喜建築師對此案的重視、關心,給予寺方很大的支持。建造過程只要現場監工、承包商、法師們發現問題,都有項目負責人禹連泉先生補圖說明或親至現場解決,結構工程施工時,每個月與結構技師到場檢驗,驗收後方可灌漿,施工初期定期參與工務會議,並與營造廠以工務通知書來往解說圖面、施工技術的研議、施工圖的確認……。一開始寺方、建築師、營造廠三方面即建立良好的溝通作業模式,大家秉持著共同完成的心願,終於完成了這棟建築。

    (編者按:釋見瓒、釋自曜為香光尼僧團建築項目小組。本文轉載自《建築師》雜志第二九六期,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