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鬧市深藏意式古建築

鬧市深藏意式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3:10:4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意式古建築

    在韶關這座千年古城的鬧市中心,靜靜地隱藏著一批上世紀初期的意大利風格古建築,大部分市民都不清楚它們的存在和它們背後的故事。

    近日,本報接到了熱心市民來電:呼吁社會各界共同保護古樓,保護韶城共同的歷史記憶。

    房頂石灰大片脫落

    據韶關市博物館副研究員何露介紹,這4棟位於光明巷和武江南路的意大利式建築,都為上世紀20年代左右建造。新中國成立前,它們曾是收養韶城孤殘人員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後,它成為了韶關政府幫助孤殘人員學技術就業的地方。如今,記錄著一個時代孤殘兒童生活史的這4棟古建築已成為破敗的危樓。

    走進武江南路紅星綜合廠的大門,映入眼前的是一棟古樸的建築,半圓形的拱頂、拱頂上雕刻的漂亮花飾充滿了異國風情。樓房有3層,房頂表層石灰大片地脫落,露出裡面的木板。穿過拱形門,來到建築的背面,右側上二樓的木制樓梯破敗不堪,其中幾節已經斷裂。

    記者幾經周折找到了曾在此度過了自己童年時代的彭姨。彭姨清楚地記得,上世紀40年代初,才3歲左右的她因為是女孩,再加上患有眼疾,被親生父母和養父母遺棄後送到了這棟樓裡。“當時已有很多的孤殘兒童住在這裡。”



    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未失明的孩子被送到了東河去讀書,剩下12個盲童和2個腿腳不方便的孩子,與另一些孤殘的老人依然住在這些老樓中。後來,這裡逐漸改變成福利院,來自省內各地的孤殘兒童紛紛被送到這裡,最多的時候達幾百人。

    1962年,韶關政府為了幫助這裡的孤殘人士學習技術,幫助他們就業,在這4棟建築裡成立了紅星綜合廠,他們在廠裡打麻繩,織蘿,做竹壺。

    市民建議保護歷史記憶

    彭姨說,當年一起生活過的12個盲童僅剩3人在世,韶關也只剩下她稍微記得這4棟樓裡的故事。她雖然看不見,但她依然非常清楚:“現在這4棟樓已是破舊不堪了,我很心痛,畢竟這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記者采訪時,一名攝影愛好者走進來,邊拍照邊搖頭歎息:“即使現在如此殘舊了,但仍能看出這棟樓在建造時的精致,仍然覺得它很美麗。聽說這是韶城僅剩的百年意大利風格古建築,真希望能把它作為一種歷史的記憶,加以保護和開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