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廣州華林寺羅漢堂

廣州華林寺羅漢堂

日期:2016/12/14 12:54:5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華林寺羅漢堂1

    華林寺原名西來庵,是中國佛教禅宗文化重要發祥地,地處廣州下九路西來初地華林寺前街31號,是中印兩國人民文化交往的一個重要史跡。

    據傳,南朝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天竺(印度)名僧達摩從海路到廣州,在華林寺附近登岸並建了“西來庵”,是達摩在我國最先傳播佛教之地。後人為紀念這位高僧,稱其登岸處為“西來初地”,一直沿用至今。西來庵在歷代隋、唐、宋、元、明、清諸代多次修葺,並經多次改建為磚木結構,“傳燈不絕”,長盛不衰。約公元1654年,清順治執政時,寺院經較大規模地擴建,增設了禅房、僧房、大雄寶殿,又開拓庭院,殿堂、經閣、廊庑參差錯落,廣植樹木,引有流水,並將西來庵改稱華林寺,寺內僧侶雲集,香火旺盛,成為是當時的廣州佛教五大叢林之一。

華林寺羅漢堂2


    民國時期,大部分寺產被官方沒收,殿宇廊庑拆改為民居。現僅存羅漢堂和天龍堂經兩幢建築物。五百羅漢堂是林寺主殿,在達摩堂建成之前是寺中惟一的殿堂。

    進入五百羅漢堂,只見堂門前兩旁各立有一個高達殿檐、手執金剛杵、面容威猛的金剛力土鎮守著山門。羅漢堂門頂有“五百羅漢堂”楷書大字石額,署“道光丙午”年(道光二十六年即公元1846年)款。羅漢堂坐北向南,水磨青磚牆花崗石腳,硬山頂,灰塑瓦脊,碌灰筒,檐口為琉璃勾頭、滴水剪邊,平棋天花上施草。平面呈田字形,面闊31、進深44米,內有4個天井取光,使深廣1364平方米的殿堂依然明亮開朗。堂內除供奉釋迦、阿彌陀、彌勒3尊佛像外,沿牆邊列五百羅漢,姿態神情各異。這五百羅漢像是一寺僧到杭州淨慈寺描圖回來按圖塑造的。

華林寺羅漢堂3


    羅漢堂內有五百羅漢塑像,系清道光二十年該寺僧人所作,在五百羅漢中,位於佛像之左地一尊羅漢像,是在元朝做官10多年廣游中國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羅漢堂中央的銅鑄阿育王塔,重達725公斤,高4米,外型美觀,每層均有不同的圖案花紋,非常精致。“文化革命”期間,佛像、五百羅漢與馬可·波羅像被毀。清代銅鑄阿育王塔亦下落不明。

    羅漢堂寺前原有星巖白石塔一座,6面7級,高7米,每層刻有花紋,玲珑通透,造型華麗,具有雕刻、建築藝術價值。

    達摩堂是20世紀90年代為紀念達摩師祖而重建的,殿堂坐北朝南。殿堂北牆正中的白石基上供奉著身穿袈裟、左腿趺坐、右腳曲起、形如印度僧人的菩提達摩塑像。殿堂東西牆壁上掛有兩幅雕畫,內容是敘述達摩東渡來華的傳奇故事。

推薦閱讀:

廣州陳家祠堂

廣東廣雅書院舊址

135件殷墟秘寶亮相蘇州博物館

汕頭:南澳1號沉船引發的貓鼠大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