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古建築木結構的妙用

古建築木結構的妙用

日期:2016/12/14 13:28:1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古建築木結構的妙用

    中國的木結構體系,一個重要的特點是能防震。像應縣的木塔,遼代的木塔,獨樂寺觀音閣等都是古代重要的木結構。獨樂寺觀音閣經過八次大地震巋然不動,經過近一千年來的壓縮,底層部分所有的斗拱都已經壓扁了,但整個形式沒有變,只有中國的木構體系才能承受這種情況。

    歷史上記載,嘉慶18年,發生了關西大地震,一直影響到北京,那時候沒有講級別,估計也有七級以上。整個太和殿都晃動了,上面有一塊碑掉下來,但整個殿沒受到損害,雍和宮柱子移位,但整個房子沒有塌。所以說中國這種木構體系的建築對我們有重要的影響,非但形成了華麗的建築物,解決了人民居住的安全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能抵御外來的地震沖擊。中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這種木構體系呵護了中國幾千年。

    2008年四川大地震,也見證了木結構的抗震能力。四川廣元地區的昭化古城,2005年請我做規劃,我一看這個古城很漂亮,很完整,整個城鎮都是明清時期留下的木結構體系。當然原始建築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壞,亂七八糟的鋼筋結構房子也建了不少,我就說一定要按原來的木結構風貌修復。2007年底古城主要的老街都修好了,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後,和麗江一樣,凡是我們修過的房子一點事沒有,瓦掉下來了,但整個的建築沒事,沒修過的都塌了。

    我國古代建築的智慧是從自然中汲取精華,模仿生態的形式來創造自己的建築,就是綠色的。我們現在的建築結構與中國傳統的不一樣,是西方來的,這種框架結構形式,是筒中筒結果,中間奠基井是完整的結構體系,外面再把建築物包起來,中間有很好的梁板連接,而且是鋼性的連接。這種結構形式跟中國的傳統木結構形式不同,當然它也能抗震,但它抗震的理念跟中國傳統結構的理念不一樣。中國人的抗震的理念是“逆來順受”,還有“以柔克剛”,西方的理念是“以剛克剛”。現在我們不用木材了,用不用木材是一回事,但要接受這種理念。

推薦閱讀:

西塘:廊棚光影 活著的千年古鎮

台州26家文物保護單位晉級

彩繪神鳥漆豆

江西銅鼓縣發掘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遺跡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