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山石刻
日期:2016/12/14 12:43:5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藥王山,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裡處,海拔812米。為藥王孫思邈棲隱故地與紀念場所,自唐迄今號稱名勝。這裡五峰環拱,古柏蒼翠,殿宇軒昂,自有其天然奇境。山上尤以年代久遠、內容豐富的歷史古跡和珍貴石刻而聞名於世,是中外向往的醫史、石刻藝術博物館和朝山聖地。
藥王山歷史悠久,代有修茸,歷經滄桑,盛名日增。山上有金元古殿和大型元代壁畫,有藥王祠殿、塑像及歧伯、扁鵑等十大名醫泥塑,有唐太宗登山御道、拜真台及藥王手植柏、太玄洞、曬藥場、洗藥池、聚虎坪、遇仙橋諸古跡。藥王山石刻遍布全山,有隋唐摩崖造像、北魏以來的大量造像碑與記事碑,還有石塔、石棺、石獸、石牌坊等,造型生動,刻工細致,書畫精美,文采斐然,是研究書法、繪畫、雕塑及佛道醫史、少數民族史和地方志的珍貴實物資料,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藥王山石刻豐富多彩,隋至明摩崖造像一處,佛龛二十三個,造像四十五尊。分別屬於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圓雕三種技法。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細膩,線條流暢,形神兼備,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北魏至唐代造像碑一百余通,大多為民國時期“耀縣碑林”所藏珍品,三十年代已經馳名中外,其中最珍貴者當為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雕鑿的《姚伯多造像碑》。除碑陰、碑陽兩面上部鑿龛雕作道像之外,四面刻造像記發願文,兩側並刻供養人畫像及題名。全碑刻文1200余字,詳細敘述了造像名稱,像主和供養人家世、姓名、身份地位,造像時間,宗旨,造像所在地理環境情況等等,是迄今所知同時帶有明確紀年和具體造像名稱的最早道像材料,也是同類性質石刻中字數最多、內容最豐富的一種,對研究道教考古和早期道教發展歷史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價值。該碑的書體特點是自由灑脫,不拘法理,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我國魏碑中不可多得的書法珍品。
原存藥王山的近二百通歷代記事碑,是藥王山歷史的石質詳細歷史檔案。其中金大定九年重刻宋元豐四年(1081)的《耀州華原縣五台山孫真人祠記碑》,對研究藥王山的沿革、地貌、形勝及孫真人隱居舊址、生平事跡、傳說等有非常寶貴的史料價值。特別重要的是明隆慶元六年(1572)刻立於藥王大殿的孫思邈藥方碑《千金寶要》、《海上方》,為藥王山的鎮山之寶。
立於北道院中央的延昌寺石佛塔,年代久遠,造形精巧,記載了佛教興衰的歷史。陳列於南庵金代大殿中的唐代石棺,代表了唐代高超的石刻藝術風格。從山門至北洞再到後山沿路的十二座石牌坊,象征著藥王孫思邈的高尚醫德與精湛醫術萬世流芳。
藥王山林海茫茫,藥香遍地,幽谷寂靜,環境優美,風光宜人。正如清光緒知州顧曾火亘詩雲“古柏千株翠作堆,城東佳氣若浮來,非關黃白飛升事,勝概無如北五台”。
古跡名勝有藥王大殿、藥王坐殿、《千金要方》碑亭、孫真人三方碑、孫思邈醫德紀念碑、十大名醫殿、洗藥池古跡;有耀縣魏書碑林:姚文遷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有隋唐摩崖石刻:東端觀音立像、中部上層觀音立像、西邊阿彌陀佛巨像、關平牽馬浮雕、醉翁石刻字;還有南庵:魁星樓、七間殿、藥王手植柏、元殿、碑廊石刻、曬藥場及遇仙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