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也是當時朝廷掌管國學政令的最高官署。據《周禮·師氏》:《以三德教國子》的倫理觀,我國很早就有國家辦學的傳統。漢代叫太學,晉代名國子學,唐代稱國子監。以官職而兼師的校長叫祭酒,副校長名司業,教師稱博士或助教等。就讀學員除俄羅斯、高麗、暹羅等國的留學生外,中國學生有貢生、監生與官生之分。貢生是從各省推薦而來的品學兼優者,監生與官生是用錢捐來的,品學良莠不齊。按出身不同而規定的學習內容及年限也不同,一般教學禮、樂、律、射、御、書、數等課程,時間半年至3年不等。但八旗子弟的官生,因教學目的特殊、學制為10年。學員宿捨稱"號",而留學生宿捨叫"交趾號"。明清時謀圖走仕途之路的人,能就讀於國子監,畢業後如果又能在殿試中進士及第,金榜題名,那麼就可在孔廟立碑,在家鄉建牌坊和在朝中做官,認為這是人生最大的榮幸及光宗耀祖之事。現將國子監導覽如下:國子監建於元代大德十年(1306),與東鄰的孔廟同時興建,此符合古代"左廟右學"的建築規制。國子監以"辟雍"為中心,中軸布局,三進院落,占地2萬多平方米。其建築富麗,教學用房眾多,古木蒼翠,環境幽雅。
集賢門國子監大門,門內院子東西設有井亭,東側的敬持門與孔廟相通。
琉璃牌坊為三間四柱七樓庑殿頂式,正面額書"圜槁教譯",陰面為"學海節觀",彩畫華美,是北京唯一不屬於寺院的秀麗牌坊。
辟雍這是國子監的主體建築,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興建,是座方型重檐攢尖镏金寶頂式的宏麗建築。其每面廣深各52丈,四面開門,台階六級,周廊環繞。廊外環以水池,池岸四面又設四個噴水龍頭,池周再繞以漢白玉石雕護欄,四面架橋相通,這種奇特造型與彩繪輝煌的建築,稱之為"辟雍泮水"。辟雍是清代帝王的講學之處。皇帝來此講學叫"臨雍"。自康熙起,每帝即位都要來此講學一次,以示朝廷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在辟雍的左右兩側各有房屋33間,合稱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於辟雍之北,為彝倫堂,是監內的藏書之所及教師們的辦公區。敬一亭在彝倫堂後,為國子監的第三院落,院內有七座御制聖谕碑,祭酒和司業的廂房就設於此。
十三經刻石碑共190座,原立於東西六堂,現珍藏於國子監與孔廟的夾道內。這些石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十三部,計63萬多字,為我國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經刻石。我國石刻經書始於漢代,該部石經由蔣衡書寫刻於乾隆年間,故又有“乾隆石經”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