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圃

日期:2016/12/14 12:30:0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藝圃為一頗具明代藝術特色的小型園林,全園布局簡練開朗,風格自然質樸,無繁瑣堆砌嬌捏做作之感,其藝術價值遠勝於晚清之園林作品。從山水布局,亭台開間到一石一木的細部處理無不透析出古樸典雅的風格特征,以凝練的手法,勾勒出造園的基本理念。藝圃始建於明,名藥圃,清初改為藝圃,又名敬亭山房。全園面積約0.33公頃,住宅占了大半,園林部分僅約0.13公頃。

    全園布局非常簡潔明了,從北向南為建築;水池——山林,為蘇州園林最基本的布局手法。西南角布置數座小庭園以為輔景,似有通幽之感。造園者根據小園的特點,不求面面俱到,捨去一切繁雜瑣碎的因素,盡心頃力於營造一方山色空朦、水波浩渺、林泉深壑、亭榭虛凌的園林藝術景觀,以取得“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的效果。

    此園的住宅部分不似其它園林以圍牆來分隔,而是直接臨水,與園林相交融。臨水的水閣為住宅的一部分,在此可將全國景致盡收限底,是全園最佳的觀景點。水閣與兩側附房,形成了水池的北岸線,岸線平直開闊,略顯單調,但有利於從建築內部毫無遮隔地感受對面的天然畫境,形成獨具一格的藝術效果。

    藝圃的景象不似大中型園林那樣迂回曲折,交相對景,而宜於靜觀,宜於玩味。園中為形成開闊之勢,建築物極少,只在水邊點綴“乳魚亭”,在山林中掩置一六角亭,而將南部的主景區充分展現。水面的布置以聚為主,極為簡潔,僅在東甫和西南角各伸出一水灣,並在水灣處各架石橋貼水而過,形成遼闊的主水面和曲折幽深的次水面。石板橋不設欄桿,低平而貼水。極富自然之趣,與池邊的山石有機結合,似渾然天成。

    池南的山林景區為園內各觀賞點的視覺中心,似一橫軸山水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與中部水景區形成了一幽一暢、一密一疏、一高聳一低平的對比關系。從水池兩側可分別通過石板橋而進入山林區,數條登山石徑或沿危石盤折而上,或入怪洞隱遁而去。漸入山:林,可見山石磷嶼,高林蔽目,蟬噪鳥鳴,愈見林深山幽;澗水深深潛流而出,兩岸絕壁夾峙,形成深邃的峽谷;危徑、池水、絕壁三者互為襯托,通過藝術處理,再現自然山水的精華。這座山林是蘇州園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雖在疊石手法上略顯不足,稍嫌瑣碎,但在整體山林的處理上,特別在與樹木的結合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山上的六角亭置於主山峰之後,通過樹林隱約露出亭頂,加深了空間距離感,反襯出前景的高聳。


    西南角的兩個小庭園非常簡潔與古樸。重復運用的圓門加強了層次感。而庭園內水池與石橋的處理別具匠心,為園林中較為少見的處理手法,特別是石橋的處理,不設石欄,以粗糙的石條橫臥而成,別具天然情趣。

    此園原已廢,1982年由蘇州園林設計院根據史料設計修復。此園風格古樸,布局簡練,空間開朗,主題突出,具有相當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