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岳樓
日期:2016/12/14 12:37:2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光岳樓,亦稱“余木樓”、“鼓樓”、“東昌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古城中央,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1]在《中國名樓》站台票紀念冊中,光岳樓與鹳雀樓、黃鶴樓、岳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
光岳樓為中國既古老又雄偉的木構樓閣,是宋元建築向明清建築過渡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譽。
光岳樓為四重檐十字脊過街式樓閣,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層主樓組成。
墩台為磚石砌成的正4稜台,高9.38米。底邊邊長34.43米,上緣邊長31.93米,總占地1185.42平方米,向上漸有收分。台體的東、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設有一半券形拱門,券至台中心處成十字交叉拱。四拱門相同,均面寬5.76米,拱腳直高2.90米,矢高2.88米,券上方砌門額,南曰“文明”,北曰“武定”,東曰“太平”,西曰“興禮”。台頂邊砌疊澀出檐磚三皮,上築女牆,牆高1.12米,厚0.45米,樓以南向為尊。南向拱門兩側各開一小拱門,形制與中間拱門相似,東側小門門額用青石刻成,上書“鳳城仙阙”,西側刻有“阆苑瀛洲”,分別由安躍撥和朱續罩題寫。據史料記載,安躍撥、朱續罩均為清代人士,由此可知,此二匾額均為後來維修光岳樓時所加刻。西門為假門,只存形式,以求和東門相稱。東門則是登樓的唯一通道,門寬3.14米,拱角直高1.75米,矢高1.57米。拱門內又另砌小券,門洞寬1.86米。門內為一方室,東設踏跺,升4級至梯台。樓台南壁設有一小窗,供通風采光之用,北轉升37級至平台,再升15級達台面,共計56級。梯井口上築一敞軒,以防雨水侵入。其建築年代,似為清乾隆年間。其位置恰在樓東之中軸線上,由於東門為主要大道,增其建築以為標志。敞軒面闊5間,進深3間。明間、次間面闊皆2.30米,梢間僅0.67米。梯井口占明、次3間。梢間形成一周敞廊,柱間設檻牆,安吳王靠,可供登樓時休息之用。敞軒不施斗拱,單檐歇山卷棚頂,輕巧明快。在敞軒梯口處掛有當代書法名家啟功所題寫的“共登青雲梯”木刻匾額,字體清秀,筆力遒勁。台面墁砌,繞以女牆,東西兩側設有排水道。
四層主樓築於高台之上,全為木結構,方形帶廊,高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第一層樓,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條石,面闊進深皆7間,明間面闊特大,為4.05米,次間、梢間較明間為小,自2.79米到2.90米不等。盡間面闊最小,自1.75米到1.89米不等,系樓身之回廊。樓本身平面面闊進深皆5間,用內外雙槽柱,外加圍廊,結構清爽明了。樓身檐柱一周共20根,直徑0.60米,全部包於厚達1.34米的磚牆內。牆表面飾紅垩,內側無粉飾,露清水磚牆。每面明間設板門兩扇,無門飾。冠門簪4個,中為菱形,兩側為圓形。樓面兩次間開窗。內槽金柱共計12根,直徑亦0.60米,髹黑漆。一樓門內北面,在明間檐柱與金柱穿插枋上設魯班神龛。龛內設塑魯班神像,左右設小梯可供升降。龛上方懸掛一“巧奪天工”木質匾額。白底黑字,為溥傑所題,龛左右金柱上,木刻有原聊城縣長孫桐峰撰文,蔣維崧重書的楹聯一副:“泰山東峙,黃河西臨,岳色濤色,憑欄把酒無限好,叢台射書,微分明志,人傑地靈,登樓懷古有余馨。”在一樓的東南門額上,各懸有木刻橫匾一方,東為“泰岱東來做翠屏”,南為“宇宙文衡”。
第二層面闊進深仍為7間,而盡間尺寸更小,自1.16米至1.26米不等,實際上盡間系回廊,亦即平座部分。該層於4面明間辟門,為直3道格門,兩側為方眼格窗,東西兩次間為梯井通上下層。金柱一周內以板壁圍成一長方形室,其中又分為大、小間。南向中間辟門,左右開圓窗。仰視之上為空井,可見4層梁架。此室過去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閣。據說,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東巡,9次過東昌府,5次登光岳樓。並多次住在文昌閣內,曾先後為光岳樓賦詩13首。因此文昌閣也名“乾隆行宮”。文昌閣門兩側,有著名史學家、書法家豐子恺題寫的藏頭楹聯一副:“光前垂後勞動人民智慧無極;岳峻樓高偉大祖國文物永昌。”二樓四面檐下各懸掛四方木質長3米,高1.4米的匾額。南面檐下懸有:“神光鐘暎”匾,為清康熙皇帝所題,邊緣裝飾有龍紋、玉玺,藍底金字。北檐下懸有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為紀念光岳樓落成600周年而於1974年題寫的“光岳樓”匾,白底黑字,氣勢磅礴。東面檐下懸“太平樓閣”匾,為清康熙六十年(1721)“字壓天下”的聊城籍狀元鄧鐘岳所題。在西檐下,懸有“就日瞻雲”匾,白底黑字,為清代史學家解崗題。由二樓兩側梯道升16級台階到達第三層樓面。
第三層系暗層,實際是樓的結構層。利用橫木穿插,梁枋扣合,將自下直貫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從上端構成一個整體,使之更加牢固和穩定,故三層也是樓的主要框架。該層面闊進深皆5間。金柱與檐柱之間上端是梁架,與第二層貫通,所以暗層實僅3間。“當心間”即樓之正中為空井,四周置欄桿。柱頂設有顯著卷剎。此例與宋《營造法式》相符。外檐拱科相連、梁柱相交,枋木相穿,結構緊湊而疏密得體,使建築學、美學、力學、工藝學等在這座樓上得以充分體現。第三層東次間由北向南上13級台階抵第四層。
第四層為樓的最高層,共有柱28根,面闊進深皆3間,平面正方形,較其下諸層驟然縮小。明間面闊5.66米,大於其它各層明間,目的是為十字脊加長,提高光岳樓的重心,使之在外觀上更加雄偉。明間設窗6扇,次間裝冰紋圓窗。中間為空井,四周設欄桿。屋頂為十字頂,頂下正中懸垂蓮柱,以八道斜脊分別置於三架梁及抹角梁之上。樓脊為歇山十字脊,脊頂正中裝有一座高3米,直徑1.5米的透花鐵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