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

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巖

日期:2016/12/14 13:25:4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江西贛州通天巖石龛造像群一角

江西贛州通天巖石龛造像群一角

江西贛州通天巖石龛造像群一角

    通天巖風景名勝區是南方古代藝術寶庫之一,以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著稱於世,有“江南第一石窟”的美譽。其坐落於贛州市西北郊6.8公裡處,至今保留著大量的唐代至宋代的石龛造像和宋代至民國的摩崖題刻,蘇東坡、陽孝本、王陽明、蔣經國等歷史名人在此留下許多人文瑰寶。景區以“丹霞地貌奇特,石窟藝術寶庫,文物遺跡豐厚,生態景致宜人”等特色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游覽觀光者。

 

    通天巖是一座藝術寶庫,造詣高超

    通天巖現存有唐宋時期的窟龛315處,共計造像359軀。造像主要分布於忘歸巖、龍虎巖、通天巖主巖和翠微巖四處。其現存摩崖造像,大致分為四組:一是位於通天巖與翠微巖相交接處的8尊菩薩造像,這8尊造像開鑿於唐代末年,開通天巖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兩尊觀音菩薩造像保存最為完好,觀音造像雙手合十,頭戴寶冠,面像豐圓,披垂肩,佩項圈臂钏,短璎珍,裙帶穿環從腰際垂下,足踏蓮台。經千年風雨侵蝕,仍栩栩如生,沈從文先生贊其價值連城。二是位於通天巖山崖部,由五百羅漢拱衛著的毗盧遮那佛及文殊、普賢兩脅侍的組群造像,是北宋中期的作品。毗盧遮那(即大日如來)作禅定狀,左邊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右邊是騎象的普賢菩薩,他們面相方圓,神態莊嚴。由這組造像向兩側延伸的是懸崖上層層排列的浮雕五百羅漢像,體態自然,神態各異,形成拱衛格局,氣勢恢宏,這裡集中了佛界文化的精華,是佛教信徒們頂禮膜拜的場所。三是以僧人明鑒為主施造的單龛十八羅漢像,開鑿於北宋後期,是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精華所在。四是位於翠微巖,由虔朱氏施造的彌勒佛像等,開鑿於南宋初年。綜觀通天巖的摩崖造像,在唐代末年的初創時期,以雕造菩薩像為主,帶有北方佛教文化的遺風;到了通天巖石窟鼎盛的宋代以雕造羅漢像為主,受江西佛教禅宗強大勢力的影響所致。

    據統計,通天巖景區現保存有摩崖題刻128品,其年代上起北宋,歷南宋、元、明、清、至今九百余年未曾間斷,年代最早的為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所刻,年代最晚的為1948年所刻。題刻字體,以正楷和行書為主,部分使用隸書、草書、篆書。是研究我國書法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崖題刻中,以宋代的胡榘、李大正,明代的王陽明、唐邦佐等人的題刻為上乘之作,王陽明镌刻在忘歸巖的五言律詩一首,對其後的題刻影響極大;唐邦佐的題刻,堪稱是書法藝術的極品。

    親臨通天巖,仿佛置身於一座藝術寶庫,思緒隨藝術瑰寶翩翩起舞、遨游飛翔……但見這些藝術造詣高超的造像曲眉豐頤,體態飄逸,栩栩如生;題刻力透紙背,內涵豐富,價值非凡。不禁感歎這些藝術瑰寶巧奪天工的高雅,美妙絕倫的璀璨,沁人心脾的靈氣,奪人魂魄的神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