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挖還是不挖?下一代人都沒理由挖
日期:2016/12/14 12:33:5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秦始皇兵馬俑 中新社發 梁萌 攝
秦始皇陵墓:挖還是不挖?
“僅僅為了滿足現代人好奇的心理,或者為了一個地區旅游的發展,我們去挖一個帝王陵,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聶曉陽
6月13日以來,隨著秦兵馬俑在沉寂24年後的再次發掘,一些人士甚至媒體再次關注“秦始皇陵地宮何時開掘”的話題。
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和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埋藏最豐的帝王陵園之一,秦始皇陵因蘊含著巨大的綜合價值而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司馬遷在《史記》中“穿三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等相關描寫,更是給這座地宮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在秦兵馬俑被發現後的幾十年裡,“賣幾個兵馬俑支持國家建設”、“挖開秦始皇陵墓一探究竟”、“解開地宮秘密吸引更多游客”等聲音此起彼伏,包括一些頗有身份的人士至今仍以期待有生之年能看到秦陵地宮開啟為幸事。
對此,秦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守望秦陵30余年的吳永琪表示:關於秦陵的所謂謎團,坦率地說,他沒什麼興趣。“我唯一的興趣就是把它保護起來,不要動它。”
他告訴《瞭望》新聞周刊,日本東京都博物館館長曾問他說,你們為什麼不挖秦始皇陵啊?吳永琪說,尊重祖宗是我們東方民族的傳統,睡得好好的干嗎要打擾他們?“我到日本十幾趟了,我連你們天皇陵在哪兒都不知道。你們什麼時候讓我看過天皇陵?我們什麼時候問過你要不要挖天皇陵?”
吳永琪說,實際上,天皇陵是去都去不了的,“哪像咱們旅游公司,修登陵路,在祖宗頭上來回踩”。
被一些媒體稱為“兵馬俑之父”的秦俑館前館長袁仲一持同樣的觀點。他對《瞭望》新聞周刊說:“讓秦始皇陵永遠安靜地在那兒,這是一個最理想的模式。”
陝西省文物局局長趙榮說:“除非有地震等意外的情況,我們這一代人、包括下一代人都沒有理由去主動挖掘秦陵。”
“能不挖就不挖”
在吳永琪看來,社會上時常熱炒的所謂秦陵的若干謎團無非是“有人想把它弄開”,想扒開看一看。“僅僅為了滿足現代人好奇的心理,或者為了一個地區旅游的發展,我們去挖一個帝王陵,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因為盡管有保護劑,文物也不如在地下穩定。只有說基本建設偶然把一個陵墓挖開了,出於搶救目的進行挖掘才是可以的。”
他說,千百年來保存下來的帝陵應該被看成是一個整體,一個歷史遺址的價值和挖開不挖開它沒有任何關系,“對於旅游來說,我覺得挖陵挖墓來吸引游客就像吸毒一樣。”
“我覺得在旅游方面,陝西省的文物景點不是太少,而是不精。即使不挖秦始皇陵的封土,僅僅是它歷代的文化沉澱都顯得很有古意。秦陵懷古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境界嗎?”他反問道。
吳永琪說,從種種跡象看,秦始皇陵目前並沒有發現被盜的痕跡。接著他語鋒一轉:對秦陵這類歷史遺跡的保護,最大的威脅其實並不是盜墓賊,“而是某些領導的觀念,特別是像開挖秦陵這類所謂造福一方的非科學的觀念”。
“我希望領導在考慮手下謀士有關建議的時候,同意和反對的意見都要充分聽取。要知道反對的人他不是反對領導個人,而是反對這件事情。往往持反對意見的同志更可愛。領導對文物保護重視了,觀念科學了,其他事情都好辦。”
吳永琪同樣強調了在老百姓中樹立科學文物觀的重要性。他說,在他自己上學的時候,同學們曾經為兵馬俑的事情開過辯論會,爭論很激烈——很多人主張兵馬俑可以賣,說一個兵馬俑可以賣1個億,賣給日本、美國,1個億人民幣可以干很多事情,等等。“現在這類聲音少多了,這說明民族的理性更成熟了。”
他透露道,在經過有關部門批准的規劃方案裡,秦始皇陵主體部分不但不會開挖,而且其周邊更大的范圍還將作為大遺址得到保護。有關部門專門為保護秦陵遺址立法,還對秦陵封土外城2.13平方公裡內的2000戶居民進行了搬遷,一個保護力度空前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已經雛形初現。
對於最新的秦兵馬俑一號坑的發掘工作,有關組織者解釋說,一號坑在進行了兩次局部的發掘後,已經暴露出來的陶俑等受到陽光、灰塵、濕度等因素的影響,不利於文物的保護,需要進行發掘修復和保護。
據介紹,一號兵馬俑坑是已發現的三座兵馬俑陪葬坑中面積最大的一座,總面積14260平方米。雖然已經經歷了兩次發掘,但一號坑的實際發掘面積只有2000平方米,僅僅發掘了東段的局部。根據國家有關部門批復,此次秦兵馬俑組織的發掘只限於200平方米的范圍。
有關人士表示,即使將來技術更加成熟,兵馬俑也不會全部發掘並修復陳列,仍然會有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深埋土中。
國家文物局彩繪文物保護基地主任、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研究員周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文物保護有一個“最少干預”原則,即如果在目前狀態下它不是立即毀掉壞掉的話,人們應盡量少干預。
“正在建設的秦陵遺址公園裡盡管遍地是寶,但基本上不會再有新的發掘。”他說。
在周鐵看來,很多業內人士反對開陵,是因為這裡面有個文物保護的理念問題,那就是“能不挖就盡量不挖”。他說:“我們現在把現有的文物保護好就很不容易了,為什麼要主動挖新的呢?我們不能為了滿足商業利益或公眾好奇心而拿文物冒險。”
“即使今後文物保護的技術比現在更好,經濟更發達,但那時候民眾對文物的認識也必將更加深刻,可能反而沒人會要求挖秦陵了”。
兵馬俑保護的突破性進展
1974年3月,陝西臨潼村民在秦始皇陵園東側1公裡處打井時,發現了一些陶俑殘片及銅镞、弩機等文物,隨即一位回鄉探親的新華社記者知道消息後給中央寫了內參,有關領導人決定進行考古發掘,4年後兵馬俑博物館建成開放。秦兵馬俑遂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有關專家認為,兵馬俑在重見天日後的35年裡,其保護和研究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個成功的典范,取得了很多成果。在吳永琪看來,這些成果中最重要的首先是確認了兵馬俑坑的性質,肯定了其為秦始皇的陪葬坑,因為這意味著臨近的“大土堆”就是秦始皇的地宮所在。
“近年來很多原來不是搞考古的人也參與到兵馬俑、秦陵研究中,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多學科的研究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這個學術大潮中,難免會有一些出新的觀點,有些我們暫時不能同意的觀點,比如說對秦始皇陵的真偽、對兵馬俑坑的性質、對它所陪葬的墓主的質疑。不排除有些先生想吸引眼球,但我們搞研究不會受到干擾。”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