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山與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自然界中最富魅力的基本景觀。我國把山水作為審美對象,並加以欣賞、歌頌和贊美由來已久,老子說:“上善至水”,“上德若谷”(《道德經》);孔子說:“知者若水,仁者樂山”(《論語》)。至秦漢時,帝王為追求長生不老,便在御苑中仿東海神島,營造太液池,池中築有蓬萊、方丈、瀛洲等仙山,此後“一池三山”成了後代帝王御苑的濫觞,同時也開創了中國造園史上堆疊假山的先河。西漢富人袁廣漢和梁孝王劉武都在園林中堆土疊石為山;北魏張倫所造的景陽山更是以“重巖復嶺嵌接相屬、深洞丘壑逶逦連接”的假山名聞遐迩;而宋徽宗趙佶的艮岳,則以帝王之力,營造了以模仿天下名山的大型假山景觀,堪稱是中國園林假山的典范之作。至明、清,在園林中疊石為山相沿成風,現存著名的如避暑山莊的金山亭、北海的靜心齋、蘇州的獅子林、揚州的個園等。
園林假山的營建自然離不開專業的匠師,在我國的造園史上,曾出現過一大批造園疊山的大師,尤其是從明代萬歷年間到清代乾、嘉之交的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更是群星璀璨、人才輩出,周秉忠、周廷策、張南垣、張然、陸俊卿、陳似雲、許晉安、陸疊山、張國泰、戈裕良等造園疊山大師就是這群星中最耀眼的幾顆,上海豫園的大黃石假山、蘇州環秀山莊的太湖石假山、蘇州惠蔭園水假山等實物,以及文震亨的《長物志》、計成的《園冶》、李漁的《閒情偶記》等造園學和起居環境裝飾美化的專著都為我們留下了一份豐厚的遺產。如何繼承先輩們在造園疊山上的技藝,並推陳出新,為我們今天的家園美化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是擺在我們今天從事園林假山工程技術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但假山工程是一門專業性、技術性極強的技能,它需要諸如對假山石材的認識、對工程施工中的方法和力學在實踐中應用的認識,還需要對自然山川在造型藝術上的認識和修養,以及對假山立意、造型中藝術再創造的認識和實踐等。限於學識、實踐,本文不揣粗陋,粗淺論之,意在拋磚引玉。
假山的類型 所謂的假山就是指由人工堆疊起來的山體,究其用料不外乎是土、石二物,所以假山的類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土山。就是不用一石而全用堆土的假山。現在一說假山,好象是專指疊石為山了,其實假山本來就是從土山開始,逐步發展到疊石的。李漁在其《閒情偶記》中說:“用以土代石之法,既減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於真山之中,使人不能辨者,其法莫妙於此。”土山利於植物生長,能形成自然山林的景象,極富野趣,所以在現代城市綠化中有較多的應用。但因江南多雨,易受沖刷,故而多用草坪或地被植物等護坡。在古典園林中,現存的土山則大多限於整個山體的一部分,而非全山,如蘇州拙政園雪香雲蔚亭的西北隅。
(2)石山。是指全部用石堆疊而成的假山。因它用石極多,所以其體量一般都比較小,李漁所說的“小山用石,大山用土”就是個道理。小山用石,可以充分發揮疊石的技巧,使它變化多端,耐人尋味,況且在小面積范圍內,聚土為山勢必難成山勢,所以庭院中綴景,大多用石,或當庭而立,或依牆而築,也有兼作登樓的蹬道的,如蘇州留園明瑟樓的雲梯假山等。
(3)土石山。這是最常見的園林假山形式,土石相間,草木相依,便富自然生機。尤其是大型假山,如果全用山石堆疊,容易顯得瑣碎,加上草木不生,即使堆得嵯岈屈曲,終覺有骨無肉,所以李漁說:“掇高廣之山,全用碎石,則如百衲僧衣,求一無縫處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觀也。”(《閒情偶記》)如果把土與石結合在一起,使山脈石根隱於土中,泯然無跡,而且還便於植樹,樹石渾然一體,山林之趣頓出。土石相間的假山主要有以石為主的帶(戴)土石山和以土為主的帶(戴)石土山。
(4)帶土石山。又稱石包土,此類假山先以疊石為山的骨架,然而再覆土,土上再植樹種草。其結構:一類是於主要觀賞面堆疊石壁洞壑,山頂和山後覆土,如蘇州藝圃和怡園的假山;另一類是四周及山頂全部用石,或用石較多,只留樹木的種植穴,而在主要觀賞面無洞,形成整個的石包土格局,如蘇州留園中部的池北假山。
(5)帶石土山。又稱土包石,此類假山以堆土為主,只在山腳或山的局部適當用石,以固定土壤,並形成優美的山體輪廓,如滄浪亭的中部假山,山腳疊以黃石,蹬道盤纡其中。其因土多石少,可形成林木蔚然而深秀的山林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