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是中國磚石塔發展的高峰,形式豐富,結構多樣,構造作法進步。從平面看,有方形、六邊形、八邊形,北宋中期以後,以八邊形為主。從外觀看,有密檐式、樓閣式、花束式等不同類型。在密檐式塔中出現了八角形密檐塔。在樓閣式塔中,一種是塔身用磚造,外圍的平座及腰檐用木構,另一種是全部用磚或石砌築,而形式完全仿木構,第三種是簡化的仿木樓閣式塔。花束式塔則完全不同於以上類型,與歷史上的塔沒有繼承發展關系,為新出現的一種形式,它的上半部外作花束式,下半部仍為塔室形。
在樓閣式塔中,內部結構有些仍用舊法,只有外壁一環,但更多的塔采用新的結構形式。
1.帶中心柱墩筒體結構 這種塔,中心為柱墩,四周為磚砌筒壁,兩者間以磚疊澀或斗拱出挑相連構成一層層樓板,同時在塔壁之外挑出平座,供登塔者觀覽。塔內樓梯作旋心式或穿心式。前者如泉州開元寺仁壽塔,後者如河北定州開元寺料敵塔。

河北定州料敵塔。塔高84米,塔內有穿心式塔柱,建於北宋。
2.雙套筒結構
這種塔有內外兩環塔壁,內環圍成塔心室,外環與內環間為回廊。廊中布置登塔階梯。樓板用磚發券作成。例如江蘇蘇州雲巖寺虎丘塔、蘇州報恩寺塔、杭州六和塔。這幾座塔皆為八角形平面樓閣式塔,其中蘇州報恩寺塔高76米,共九層,磚塔壁對邊長17米,各層平座及腰檐均為木構。

江蘇蘇州報恩寺塔--南宋遺物。
3.厚壁筒體結構 利用筒壁厚厚的磚牆設置磚砌塔梯,可避免古代用木梯易朽、易燃、易遭破環的缺點。塔梯作法有兩種,一種為將樓梯嵌入厚壁內,梯隨牆壁轉折。例如:安徽蒙城萬佛塔,建於崇寧四年(1105年),六邊形平面,高七層,是一座樓閣式塔。又如:四川宜賓舊州壩白塔,建於北宋元符至大觀年間(1098~1109年),為方形密檐塔,外觀十三層檐,內部僅四層。另一種采用穿壁式階梯,利用平座為休息板,塔心室與平座地面標高有半層之差。例如:廣州六榕寺的花塔,重建於紹聖四年(1097年),八邊形平面,高57米,外觀九層,內部十七層。
4.實心磚塔
這種塔有兩類。一類帶有螺旋形樓梯,旋梯靠外的一面帶有通風、采光孔。例如:河南開封國寺塔,建於北宋皇元年(1049年),外觀呈八角形,共十三層,總高54.66米。由於外部用褐色琉璃磚貼面,故稱“鐵塔”。

河南開封祐國寺鐵塔
另一類是實心無梯塔。這類塔在遼塔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塔外表形式有兩種。一種為密檐塔,上部為一層層屋檐,下部有一段高高的塔身和基座。如:遼南京天寧寺塔為八邊九層塔,遼中京白塔為八邊十三層塔,高74米。它們在造型上的特點是台基上建須彌座,上置斗拱與平座,再上以蓮瓣承托較高的塔身,塔身上有精美的仿木構磚雕及天神像。上部為層層出檐,檐下斗拱及椽子有的用木,有的用磚砌築。平面除八邊形外還有方形。第二種是實心樓閣式塔,僅外表作一層層樓閣式。如:內蒙古巴林右旗的遼慶州白塔,八邊七層,高50米;呼和浩特萬部華嚴經塔,八邊七層,高43米。這類塔內往往帶有空心小室,在上部者稱為天宮,在下部者稱為地宮,用來儲存經卷、捨利等。

內蒙古呼和浩特萬部華嚴經塔
此外,還有一些特殊形式的塔,其結構采用兩種以上的不同結構體系,有的將下半部砌為磚塔,上半部為木構,組成混合結構塔,如河北正定天寧寺木塔。還有的下部為樓閣式塔,上部為覆缽式塔,如北京房山雲居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