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守護畲家風情 古村煥發活力

守護畲家風情 古村煥發活力

日期:2016/12/14 13:03:5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半月裡村10多座古民居保存完好。

    近日,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村半月裡自然村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一時間,畲族古村名聲大噪,雖然路遠村幽,游客卻紛至沓來,領略半月裡畲族村寨的傳統風貌,感受絢麗多彩的畲族傳統文化。

    一 

    記者來到半月裡村。該村被稱為“閩東畲族第一村”,全村300多名村民都是畲族。

    記者在畲族古村裡流連,只見碧水環繞,林壑幽深,山石多姿,名勝古跡貫若串珠。其中名氣最大的,要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溪宮了。一棵栽種於清代乾隆年間的古榕枝繁葉茂,幾位穿著畲族傳統服飾的畲家婦女在樹下安坐。

    沿著石階拾級而上,記者看到,10多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鱗次栉比,其中3座清代古民居尤為出名。據溪南鎮黨委宣傳委員葉林茂介紹,雷世儒大厝(舉人府)占地1300多平方米,雖經歷200多年的風風雨雨,但大體保存完好。建築雕梁畫棟,氣勢恢宏,處處有伏筆,如五福臨門雕刻蘊含畲家風情,是閩東地區重要的畲族文物古跡之一。秀才院、雷氏宗祠等古建築保存完好,特別是古民居裡的文物也保存良好,讓人歎為觀止。

    半月裡村的古民居為何能保護得這麼好?白露坑村黨支部書記雷國勝說,這要歸功於全體村民的努力,300多名村民都是畲村的守護者。以前,村民不懂得保護古村,一些人拆掉古民居建新房,為此毀掉了5座古民居。上世紀90年代,一名浙江人來到村裡,買走了上百件村民祖傳的老物件,有的一件只賣八九元錢,很可惜。

    變化從2002年開始。那一年,村干部開始挨家挨戶地向村民宣傳保護古民居的意義。“每位村民都是畲家文化的傳承人,因此,我們主要從傳承畲家文化的角度進行宣傳。用文化增強全體村民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是潛移默化的,同時也是深刻的。”雷國勝說。

    慢慢地,村民保護古民居的意識增強了。“現在,我們都養成了保護古民居的習慣。家裡的寶貝不能賣,古民居不能動,還要注意防火防盜。”村民雷仁華說。原本在浙江做小生意的他,於2003年主動帶了五六名村民回鄉,住進古民居。“有了人氣,古民居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他說。

    不僅村裡的10多座古民居得到了較好的保護,村裡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完好地保存下來了。2006年,村裡的“小說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還有畲族武術、畲族醫術等等。這些畲族傳統文化光彩璀璨,在半月裡村都能領略到,真是太難得了。”霞浦縣博物館館長吳春明說。

    保護完好的畲族古村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據統計,每年到此的游客達15萬人,山裡的畲村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二

    提起雷其松,半月裡村可謂無人不知,他帶動了許多村民保護畲族文化。雷其松和妻子住在山上的古宅裡,平時很少下山,一直小心翼翼地看護著“畲族文化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記者感受到畲家匾額上的雕刻墨香猶存。館裡珍藏的瓷器散發著濃郁的畲鄉氣息,畲族傳統服飾絢麗斑斓,上千件老物件向游客們徐徐展開一幅畲家文化的畫軸。

    雷其松說,“畲族文化博物館”創辦於2001年。當時,從小跟爺爺學醫的他在鎮裡開了一家青草店,無意中看到報紙上一篇保護畲族文化的報道,不由地陷入了沉思。“白露坑畲族村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畲家文化的傳承者。這份使命感讓我不能放手不管。”

    2006年,村裡一戶人家3兄弟住房困難,可他們的祖屋是“舉人府”的房子,拆了實在可惜。雷其松得知後,二話不說,便將自家100平方米的宅基地讓給了這家兄弟,保住了200多年的古民居。

    2012年12月,雷其松在柏洋鄉看到一棟3層木結構老宅,由於年久失修,房主正准備將其拆除,並且,拆下來的木頭要以每100公斤160元的價格賣給別人當柴火。雷其松趕緊阻止,並湊了3.8萬元買下了這棟老宅。當他想將這棟老宅搬遷回老家時,卻發現費用高達20萬元。無奈之下,他只好向兄弟、親戚求助,終於籌齊了所有費用。如今,這棟老宅已被他原汁原味地搬回家鄉,變成了古色古香的展館。“所有的構件都按原樣重建,保持原貌。”雷其松說。

    “雷其松和妻子平時省吃儉用,在保護和傳承畲家文化上卻不吝千金。”溪南鎮黨委書記周文玲說,“他是一名普通的文化協管員,每月只拿100元的工資,卻干著守護畲族文化的大事。”

    13年來,雷其松遍訪閩、浙兩省的眾多畲族村落,收集1000多件藏品。記者在現場看到,服飾類、瓷器類、農耕類等6大類收藏應有盡有,有鳳冠,有精雕細刻的木質雕花大床,還有龍頭熨斗,都是一些公辦博物館不常見的老物件。為了這些收藏,雷其松傾其所有,已花費了60多萬元。

    為弘揚畲族傳統文化,雷其松還研究畲歌、畲族武術、畲族禮儀等。2008年,他成為村裡的文化協管員後,便向當地學校建議開辦畲歌課程。學校專門邀請白露坑村的鐘昌曉老人為白露坑民族小學學生輔導畲歌。2010年,雷其松被省政府授予“閩東畲族婚俗代表性傳承人”稱號。“政府支持我經費,也給了我榮譽,這是對我工作的肯定。我要將傳承畲族文化的事業進行到底。”

    記者在村裡遇見了福建師范大學音樂系博士研究生周偉,她是專程來向雷其松學習畲族婚禮音樂的。周偉說,她跑了許多地方,考察了許多民間婚禮音樂,這裡的畲族婚禮音樂保存得最完整。

    據了解,目前,半月裡村正申報寧德“美麗鄉村游”線路,以開發帶動保護,將雷其松的畲族文化博物館納入其中一個景點,並且,還將通過舞台將畲歌等傳統文化以原生態的形式展示給游客,以豐富鄉村游的內容。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