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桑奇大塔

桑奇大塔

日期:2016/12/14 13:20:4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桑奇大塔

        桑奇大塔( The Great Stupa at Sanchi)是印度著名的古跡,印度早期王朝時代的佛塔,位於中央邦首府博帕爾附近的桑奇村。

        桑奇大塔,它始建於公元前250年的阿育王時代,後經翼伽王朝和安達羅王朝擴建,直徑由20m擴大到36.6m,覆缽覆以石材,增設了基座和圍欄,並在4個入口處加建了雕刻精美的塔門—“陀蘭那”(Tonana)。整個大塔主體由基座、半球形的“安荼”(Anda,又稱覆缽)、球頂藏設聖骨的四方體(Harmika,又稱寶匣),以及最頂部的三層傘蓋(Umbrella,又稱相輪)構成。盡管上述各部分還有更豐富的象征意義,但塔頂的豎軸和整體的軸心對稱形式無疑表明:中心的象征是凌駕於其他意義之上的。所以,在擴建時由於直徑的增大,遇到四座塔門與原有南北軸上的阿育王石柱(現已殘斷)沖突時,寧可使整個大塔作了順時針的略微偏轉,也沒有破壞原有十字型構成的中心完整性。

        桑奇大塔,是一個半球形的、缺乏內部空間但卻十分獨特的建築物。同世界各地許多早期的墳墓型制都脫胎於住宅一樣,它的造型借鑒了古印度北方竹編抹泥的半球形房捨。它的中央是覆缽形的半球體墳冢,球體直徑32米,高12.8米,立在一個直徑36.6米、高4.3米的圓形台基上。

        它是一種半球形的建築物,主要用於埋葬佛祖或聖徒的捨利子(骨灰和遺骨)和遺物。它的形式是從印度史前時代的墳冢演變而來的。它的半球體的直徑為32米、高12.8米,立在4.3米高的圓形台基上。台基的直徑為36.6米。塔頂有呈正方形的一圈石欄桿,圍著一座托名佛邸的亭子,冠戴著三層華蓋。半球體內層是泥土,外面是用磚砌的,裡面埋藏著捨利盒。從窣堵坡的造型來看,它的構思比較原始,以半球體象征印度神話中孕育宇宙的金卵,半球體之上的傘柱象征宇宙之軸;三層傘蓋代表佛、法、僧三寶,大塔周圍的四座塔門標志著宇宙的四個方位。整個大塔的造型單純、渾樸,完整統一,具有明顯的穩定感和重量感,加上四周又有玲珑纖巧的欄桿和門作襯托,同半球體形成強烈的對比,使窣堵坡顯得更加莊嚴隆重。

 

桑奇大塔

 

        冢體由磚石砌成,表面鑲貼著一層紅色砂石。圍繞著冢體有一圈高3.3米的仿木式石欄桿,欄桿外四面各辟有一座砂石塔門牌坊,這是在桑加王朝時代(約公元前187~75年)增建的,其中最古老的南門牌坊建於公元前75~20年。牌坊高約10米,包括兩根垂直的有柱頭的柱子和在立柱之間插榫的3根水平的橫梁,斷面呈橄榄形,造型獨特,反映了木結構的傳統。牌坊的兩面覆滿了浮雕,輪廓的外緣則用圓雕裝飾,此外還有用婆羅門文字雕刻的捐贈者的名單。整個牌坊比例勻稱,形式獨特而輕快。圓冢頂部有一圈石欄桿,正中是一座托名佛邸的小亭,亭上冠戴著3層華蓋。

        桑奇窣堵波四周有一圈小徑,僧侶們圍繞著窣堵坡邊走變誦經。小徑外側早石欄桿(玉垣),建於公園前2世紀,每段正中設一個門(公元前1世紀),合資朝向正方位,欄桿本是木結構的,後來改為石砌的。但仍仿木結構。在立柱之間采用插榫的方法橫排著三根石料,斷面呈橄榄形。立柱頂上用條石連成一個環。這樣的欄桿是印度建築中所特有的。祭祀儀式的終了部分是僧侶和信眾繞覆缽誦經。

        山奇塔門上高浮雕或圓雕的構件,基本上左右對稱,主要題材包括三寶標等佛教象征符號,大象、獅子、公牛、駿馬、獅身鹫頭有翼的怪獸等動物,以及印度民間信仰的精靈藥叉和藥叉女等人物。

桑奇大塔

        砂石浮雕:《逾城出家》桑奇的人物雕像雖然也大體屬於古風風格,但不像巴爾胡特那樣拘謹呆板,更注重人體姿態自然靈活的表現。桑奇東門方柱與第3道橫梁末端交角處的托架像《樹神藥叉女》,約作於公元1世紀初葉,是桑奇最美的女性雕像。她雙臂攀著芒果樹枝,縱身向外傾斜,宛若懸掛在整個建築結構之外凌空飄蕩,顯得婀娜多姿,活潑可愛。她頭部向右傾側,胸部向左扭轉,臀部又向右聳出,全身構成了富有節奏感、律動感的S形曲線。這種身體彎曲成S形的三屈式,逐漸發展為塑造印度標准女性人體美的規范。

        桑奇大塔直徑36.6米,高約16.5米,是一座古樸莊嚴的建築。整個塔呈半圓形,從形體上看倒很像中國的墳。該塔最初是用以珍藏佛祖捨利的地方,因而是相當神聖的建築。在後來的巽伽王朝時代,桑奇大塔得以繼續擴建,一是在原來的土墩外貼砌了一層紅砂石,塔頂增修了一個平台和三層傘蓋,底部構築了石砌的基壇和圍欄。到公元1世紀,桑奇大塔再度得到擴建,也就是在圍欄四方加建了四座塔門牌樓,這才形成今天桑奇大塔的格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