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大唐遺韻佛光寺

大唐遺韻佛光寺

日期:2016/12/14 13:11:3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千年古剎佛光寺,這座距今1100余年的中國古老木結構唐代建築,坐落在鄉間僻壤,默默地散發著大唐盛世的遺韻,仿佛是一個遺落的夢。車子離開五台山台懷鎮,向西大約行駛三十多公裡,進入一片人煙稀少的山野。一座氣勢巍峨、褐黃色的古廟建築,透過林木的縫隙,赫然入目,似一位古樸、莊重的智者站立於山崖之前守望著一方水土。佛光寺,我的心瞬間被一種神秘感拉扯著。

    佛光寺之名遠揚天下,主要在於它重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東大殿。而它的發現、它的聲名和命運,與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關。當時,日本人以嘲諷的口氣斷言:在中國已沒有唐代木構建築,要看只能去日本。梁思成偶然看到了法國漢學家伯希和拍攝的《敦煌石窟圖錄》時,翻到第61窟唐代壁畫《五台山圖》,從圖上發現了“大佛光之寺”這座古樸的寺廟,欣喜萬分。於是夫婦倆跋山涉水來到五台山尋找,使這座積澱了數千年東方文化藝術之光的佛寺終於重放光芒,驚動了世界。同時,確鑿無疑地證實:中國有唐代木構建築,日本人的定論可以休矣!

    空闊的院中,只有幾個游客,土生土長的佛光新村人闫師傅是這裡的文物管理員,見了我們,熱情地迎了上來,如數家珍地給我們介紹佛光寺: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余間。其中,最高一層院落矗立的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築;東大殿南有一磚塔稱祖師塔,為最早建寺南北朝時代遺物;最下一層院落,北面有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築;還有唐代石幢兩座,一座在東大殿前,一座在文殊殿前。當年林徽因為考證它們的年代,曾爬上經幢頂端細察,東大殿前一座經幢確認是唐代所建後,才確定了建築年代。其余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寺外,還有幾座唐代和尚塔。

    穿過四合院盡頭一個圓形拱門,爬上一串極陡的石砌台階,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大殿便一覽無余了。殿前兩株古松,蒼勁雄壯。大殿魁偉整饬,單檐庑殿式屋頂,面寬7間,正中五間裝板門,均可開合,兩盡間安直棂窗。外柱上方古樸的斗拱承托著翼出深遠的挑角飛檐,粗壯的柱列、直徑達一米的柱礎,方整結實的台基、舒展平緩的屋頂,整個大殿就象一根根千年古樹撐起的傘蓋,舉折平緩,精致堅固。

    站在塵封已久的殿內,進門迎面是個巨大的佛壇,上有唐代彩塑35尊,陽光穿透塵埃照射進來,殿裡彩塑依舊鮮艷如昨,安祥如舊。大殿兩側還有明代所塑的296尊羅漢雕像,分三排坐於後牆及兩山牆砌台之上,個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東大殿的牆壁上,還有唐代壁畫,上千個人物,畫風細膩,頗有唐畫的風韻。

    高台之下,寺的北邊,還有一座巨大的木結構大殿—文殊殿,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長的木材,兩架之間用斜木相撐,為我國古代建築施用減柱法之極致和僅見。整個大殿空闊、清淨,除了900多年前的彩塑外,環內壁四周畫有明代500羅漢彩色壁畫,羅漢分上下兩層列坐,下層羅漢坐於巖石之上,上層羅漢立於下層羅漢之後,疏密有序,神態各異,衣裾飄飄,呼之欲出,古樸、富麗而典雅,完全是中國傳統工筆畫的路子。

    一個寒冷的冬日,在寒風中探訪一座幸存於幽深山林中的唐代建築,盡管目睹的只是一個遺落的背影,但我感受到的卻是一個盛世穿過歷史煙雲而留下的器度與胸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