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茂陵 神秘的“東方金字塔”

茂陵 神秘的“東方金字塔”

日期:2016/12/14 13:13:4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茂陵鳥瞰

茂陵鳥瞰

    上世紀40年代,一位美國飛行員在執行飛行任務的途中,在西安的西北方向意外地看到了類似於金字塔的建築。為了便於在空中的聯絡和觀察,這個類似於金字塔的建築成了這名飛行員和伙伴們在選擇導航地標時最主要的依據,當時這支外來的飛行團隊並不知道在中國古老的西部會有什麼特殊的古跡。一段時間後,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神秘建築被揭開面紗。這個“金字塔”就是漢武帝劉徹的茂陵。

    A、獨樹一幟的陵寢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最早有關茂陵的記憶就是從溫庭筠《蘇武廟》武帝已經逝去,再也見不到完節歸來的蘇武封侯受爵了,蘇武只能空對秋天的流水,緬懷長眠在茂陵的先帝,悲悼逝去的青春歲月。

    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陵寢遍布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西漢繼承了秦代陵寢制度並且有所發展。陵園裡只有一個重城,陵墓在陵園的中央,坐西朝東。陪葬墓區也在陵墓前方。西漢初期,帝、後在一座陵園內異穴合葬。從文帝開始,帝、後各建一座陵園。到景帝的時候,在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廟宇,以後這種陵旁邊立廟的制度一直延續到西漢末。西漢也是厚葬之風最盛行的時期。包括珍寶、明器、陶俑、車馬、糧食等,身前身後的用品無所不有。漢武帝茂陵位於陝西省興平市南位鎮,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是漢帝國的鼎盛時期,茂陵也是西漢帝陵中修建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

    漢陵中漢武帝的茂陵獨樹一幟成就最高,在諸多漢陵中茂陵是規模建制最龐大、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帝陵,被譽為“中國的金字塔”,豪華奢侈的墓葬中不乏稀世珍寶,足已體現武帝時期國力的強盛;周遭的陪葬墓的確個個是非凡的能人志士,顯示出漢武帝一生的不平凡。

    漢長安城西北的鹹陽,原是西漢王朝的主要墓葬區,西漢十一個皇帝中有九個埋葬在這裡。漢武帝劉徹茂陵,位於這個墓葬區的最西部,霍去病墓是茂陵的一座陪葬墓,墓前有大型石刻群。茂陵和霍去病墓,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B、“漢興厚葬”的典型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位54年。他的雄才大略,使西漢王朝達到了強盛的頂點。武帝即位後的第二年(前139年),開始修建茂陵園,在漢諸陵中建築規模最大,修建時間最長,埋藏珍奇寶物最多。《漢書·貢禹傳》載:“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瘗藏之。”相傳武帝身穿的金縷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讀的雜經30余卷,盛於金箱,也一並埋入。茂陵外部全用夯土築成,形似覆斗,顯得莊嚴穩重。今實測,陵高46.5米,頂部東西長39.5米,南北寬35.5米;墓冢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東西牆垣430.87米,南北牆垣414.87米,城基寬5.8米。當時陵園有許多殿堂、房屋等建築,僅陵園管理人員就達5000人。

    這座在漢代陵墓中最為高大、宏闊的帝陵,是“漢興厚葬”的典型。造陵工期長達53年;耗資占到當時皇朝每年供賦的三分之一;陵高“違規超限”達46.5米,四周邊長達千米,狀如覆斗,被西方學者喻為“中國的金字塔”;方中(地宮)的隨葬品多得“再塞不進”;陵園的建築遺址比比皆是。自漢唐以來,政要學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無數的詩文墨跡、楹聯匾額,衍生了光彩奪目的“茂陵文化”。例如:“茂陵煙雨埋冠劍,石馬無聲蔓草寒”(唐·薛逢)、“漢家天馬出蒲梢……茂陵松柏雨蕭蕭”(唐·李商隱)、“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唐·李賀)、“英雄從來只數君,荒墳猶自上侵雲”(清·徐開熙)、“茂陵何崔峻,巍巍一望中”(費尚彬)等等。

    考古勘探表明,茂陵陵園有內、外兩重園牆,漢武帝陵在東南西北各有一條墓道,為古代墓葬形制中規格最高的“亞”字型。在漢武帝陵園內外發現了埋藏有各類陪葬品的外葬坑四百座;包括陵廟、寢殿在內的大小建築遺址十四處;確定了為漢武帝守陵而設置的縣城——茂陵邑的位置和范圍,其面積約二十八萬平方米;探明大中型陪葬墓一百二十余座。此外,還發現了修陵人的墓地,面積約四萬平方米,估計埋葬屍骨在兩萬具以上。

推薦閱讀:

慶元賢良的五幢清代古民居

山西古村落之丁村

雅安天全茶馬古道上的徽派古茶倉

山西壺關縣真澤宮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

    C、霍去病墓地巨石群雕

    霍去病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58年在這裡建立了茂陵博物館。霍去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青年軍事家。18歲隨衛青出征匈奴,曾先後6次出擊,終於打敗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為大司馬骠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死時僅24歲。為了紀念這位青年將軍的赫赫戰功,漢武帝特為他修建了這座墓冢,形式象征祁連山、並雕刻各種巨型石人、石獸作為墓地裝飾。這些大型石刻有馬踏匈奴、臥馬、躍馬、石人、伏虎、臥象、臥牛、人抱熊、怪獸吞羊、野豬、魚等15件。尤以馬踏匈奴最為有名。這批石刻題材新穎、生動逼真、雕刻簡練濃厚,高度體現了漢初沉雄、博大的時代精神和藝術風格,是我國目前保存的古代成組大型石刻藝術的傑作。

    應該說這裡的群雕獸像、人獸相搏的藝術造型,是漢武帝留在茂陵的十分珍貴的重大文化遺產,空前絕後的“國之瑰寶”。在這些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國家文物局鑒定為“國寶”。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開渠,著名作家賈平凹以及前輩文史大師郭沫若等,都曾對其有“歎為觀止”的贊賞。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批巨雕中的“馬踏匈奴”、“躍馬”、“臥馬”,最受歷代學者和游人的推崇,並認為這些“馬”的作品,可能出自漢武帝的授意。漢武帝癡愛寶馬,天下聞名。在中國歷史上,為能得到寶馬、良駒而出詩作的皇帝,漢武帝是第一人。

    傳說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得到一匹生長在“渥窪水中”的天馬,他作《天馬歌》一首。經過了九年之後,又從大宛國獲得寶馬,即原種汗血馬。漢武帝自是喜不自禁,又作《天馬歌》一首,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天馬徕,龍之媒,游阊阖,觀玉台。”由這兩首《天馬歌》而知,漢武帝是一位非常喜愛駿馬的皇帝。

    D、茂陵博物館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是西漢帝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其周圍有漢武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等陪葬墓20多座。霍去病墓前石刻藝術是我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藝術價值的大型石刻群。雕刻手法簡練,借石擬形,渾然天成,生動逼真,意氣盎然,有出神入化之妙,中外雕刻美學界稱之為“千古絕品”,被視為人類藝術之瑰寶。為了保護這批大型石刻,茂陵博物館建立在霍去病墓前。在全國勞動模范、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王志傑館長的帶領下,全體干部職工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服務游客,完善自我”的茂陵臥牛精神,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項。並於2002年6月取得了ISO14001國際標准化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博物館景色宜人,仿漢建築林立,亭台樓閣,碧波蕩漾,蒼松翠柏,芬芳馥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已形成融文物、古建、園林於一體的著名旅游觀光勝地。游覽內容豐富,“戲觀茂陵一絕、琳池魚追游人”、千年編鐘展演,聆聽悅耳古曲,欣賞漢武帝事跡造像,領略西漢盛世風采,觀賞流光溢彩的夜景,讓人流連忘返。原國家領導人李瑞環來茂陵視察時,欣喜地說:“茂陵不光有個很好的博物館,還有一個優美的環境,我走到哪裡,就把茂陵宣傳到哪裡,全國所有的博物館都應建成這樣的博物館。”

    E、茂陵陪葬墓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漢陵的陪葬墓的奇異之處在於都有“象征”的說法和意義,例如李夫人墓、霍去病墓等。

    李夫人墓,享皇後葬制,史稱英陵。其墓冢高大,狀如磨盤,上小下大,中間有一道環線,俗稱磨子陵。《磨子陵的傳說》是一個向善而動人的民間故事。李夫人美麗到“傾城傾國”,為漢武帝至愛,她紅顏薄命,早逝。漢武帝為其作長賦《傷悼李夫人賦》:“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霍去病墓,“為冢像祁連山”。霍去病17歲隨衛青大將軍出征,討伐匈奴,屢戰屢勝。特別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千裡,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從而徹底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功。武帝愛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不幸,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武帝非常悲哀,決定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連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勳。一道“為冢像祁連山”的聖旨,可就忙壞了茂陵工地的指揮官、設計師、工藝師、雕刻家以及各類能工巧匠。於是在一個月之內就造起了這座祁連山墓,又在一兩年之內,創作出巨石群雕獸像,置於墓冢上下,這樣從靜態到生態就真像祁連山了。

    現在的霍去病墓,從上到下,周圍百米,已是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墓地前建成園林式博物館,仿漢建築錯落有致,曲徑回廊花木為伴,成為“AAAA”級茂陵旅游景區的核心。

    F、茂陵園發現的國寶

    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茂陵發現的國寶也漸漸展現在世人面前。

    鎏金馬:1981年5月在平陽公主墓南,西吳鄉豆馬村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這件文物。高62厘米,長76厘米,通體銅鑄鎏金,昂首,翹尾,四腿直立,體態矯健。頭部造型甚為生動,粉鼻亮眼,兩耳豎立。史書記載其為“金馬”,系以西漢時大宛國的汗血馬為原型而精制的工藝品。這件國寶,現收藏在茂陵博物館。

    鎏金銀高擎竹節熏爐:這件國寶文物與“鎏金馬”同時被發現。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口徑9厘米,蓋高6厘米。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周35字:“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熏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宮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底座圈足外側刻銘文一周33字:“內者未央尚臥,黃金塗竹節熏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

    錯金銀銅犀尊:重13.3公斤,高34.1厘米,長58.1厘米,寬20.4厘米。這是一件極為精美的工藝品。1963年興平縣西吳鄉豆馬村村民趙振秀,在村北土壕內發現。這件國寶文物現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四神紋玉雕鋪首:此件國寶文物系於1975年在茂陵東側發現,是一件極為精致的藍田玉工藝品,現收藏在茂陵博物館。

推薦閱讀:

慶元賢良的五幢清代古民居

山西古村落之丁村

雅安天全茶馬古道上的徽派古茶倉

山西壺關縣真澤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