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山東昭德古街

山東昭德古街

日期:2016/12/14 13:06:5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山東昭德古街

山東昭德古街

    山東省青州市的“十裡古街”指的是棋盤街,昭德街、衛街、偶園街、北門街、北關街等街道,這些街道首尾相連,綿延5公裡,故被稱為“十裡古街”。其中隸屬與昭德古街的大體講有棋盤街、昭德街。具體講昭德街道的古街有北閣街、青龍街、青龍橋街、糧市街、東關街、昭德街等。這些街道都有自己的由來。

    北閣街:北起范公廳東路,南止東關街。原稱興隆街,明初是通往臨朐縣的大道,沿街有缫絲廠、銀號、商店,生意興隆故名。1948年解放後因北端有玄帝閣改稱今名。

    青龍橋街:北起青龍街,南止糧市街。明正德四年(1509年)青州知府榮節在街中斷建青龍橋,故名。

    東關街:西起雲門山南路,東止糧市街。明代建,原分三段。西段自原青州城東門至海岱橋,稱吊橋街;中斷地形高,元宵節官辦燈會在此,稱官彩巷,俗稱觀彩巷;東段形狀彎曲似轱辘把,故稱轱辘把街;三段連接呈方框狀,似棋盤,故又統稱棋盤街。1948年改稱今名,是回族商貿最繁榮的街道之一。

    昭德街:北起東關街,南止南環路,因街中段有昭德閣故名。光緒29年重修時鋪條石路面。街南段曾名較場街,民國時並入,統稱昭德街。東關真教寺、伯顏後裔趙宅都在此街,是回族居住最集中的街道之一。

    現在古街保持原有格局,仍然是一處貿易集市,兩邊多為老店鋪,青磚小瓦,古式的木質小插板門,依稀可見當年這裡商賈雲集,游人如織的繁華。這裡是青州市回族群眾聚居地之一,古街兩側店鋪的店主多為回族,所以古街被賦予了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在東門街口就有伊斯蘭教特色的圓頂建築,古街兩側的建築多為明清所建,古老的民店和商鋪錯落有致,店鋪有出檐的梁柱和明代特有的彎脖斗拱,古老的窗棂和斑駁陸離的木門,顯出了古街的古老與滄桑。

    十裡古街留下了許多建築傑作。古街可謂人傑地靈,這裡曾出過兩位狀元,王曾和趙秉忠。王曾留下了宰相府,趙秉忠留下了“狀元坊”、“軟綠園”。這裡還有元代丞相伯顏後裔居住地——趙宅,真教寺便是元代丞相伯顏後裔所建,它是少數民族風格建築的傑出代表。

    真教寺,位於回族聚居的昭德街西側。既是伊斯蘭教群眾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又是各族人民參觀浏覽的著名景觀。它始建於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是當時全國三大真教寺之一。經歷代修葺,規模不斷擴大。它融匯了中外建築之精華,既有中國宮殿式建築的特色,又明顯地帶有阿拉伯式的建築風格。

    真教寺坐西朝東,教眾禮拜時,面部正對著聖地麥加的“天房”。寺門分大門、二門。大門為單檐歇山式,磚石結構,門洞拱卷式,門面通寬30余米,上嵌磚雕龍鳳等吉祥物,正面門額為石刻“真教寺”三個大字。二門為單檐硬山式建築,檐下施斗拱,磚雕伊斯蘭教經文及圖案,工藝精湛,花紋精美。牆壁上有碑文,記載真教寺創建始末。二門後,迎面是一座碑亭寬3米,高4米,磚石結構,頂覆琉璃瓦,碑的兩面分別镌刻明朝皇帝朱元璋御制《至聖百字贊》和“聖谕”,內容為贊頌伊斯蘭教的教化功德。

    院內廣植松柏、銀杏等花木,給人以幽靜肅穆的感覺。正中為全寺的主體建築――大禮拜殿,坐西面東,面積600多平方米,能同時容納七八百人進行禮拜。大禮拜堂為三券殿式樣,由前殿、中殿和望月樓相聯組成一體,整體是“主”字形,殿頂起伏有度,氣勢宏偉。另外在大殿兩側,還分布著沐浴室、敬義堂、北學堂和“乜帖”等小型建築。

    真教寺和其它伊斯蘭教寺一樣,是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在歷史上曾經是穆斯林的精神寄托,是反對外來壓迫的旗幟。平時是傳播伊斯蘭教訓和宗教思想的講壇。動亂時期是號召動員穆斯林沐浴禮拜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而且還起著舉辦宗教教育,傳播宗教常識和學問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真教寺的職能作用也起了變化,管理制度也有新的改變,現在寺內成立了“真教寺民主管理委員會”,由離退休干部職工、有威信的阿訇、鄉老組成,又成立了教務小組,由阿訇組成,負責禮拜和處理教務。成立了管理小組,掌管寺內經濟總務。穆斯林按規定到寺內禮拜,每逢節日穆斯林就聚集在寺內,聆聽阿訇宣講教義,參加節日會禮,並互道色蘭(安好),共祝吉慶,氣氛十分熱烈。真教寺對於貫徹執行黨的民放宗教政策,搞好民族工作,加強民族團結,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對於研究伊斯蘭教學術、中國民族史和地方史志以及建築藝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價值。真教寺已成為青州旅游“民俗一條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我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正以嶄新的面貌,接待國內外游人,給人們留下良好的印象。

    昭德古街人文荟萃,名勝眾多。歷史上曾有過王曾的“宰相府”,趙秉忠的“狀元坊”、“軟綠園”,還有“昭德閣”、“海岱閣”、“山西會館”等名勝。

    軟綠園是明萬歷年間狀元趙秉忠別墅,位於北閣子南,青龍巷內。今已不存。另外還有北閣街北端的北閣子,又稱玄帝閣,因上層有玄武大帝的神像而得名,今仍有遺跡。再如青龍街東頭的東閣子,又名碧霞閣,上層為碧霞祠,建國後成為學校,即現在的青龍回小。另外,昭德街南有昭德閣,東關街口有海岱閣,北閣街外有新街閣。

    昭德古街商賈雲集,繁榮昌華。明清時期,十裡古街是青州直通臨沂、江蘇等地的唯一官道,是古青州最繁華的地段,這裡也是附近地區商品的集散地之一,每年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賓朋和客商,這裡會館林立,“山西會館”就是那時所建,山西會館系清代中期晉人所建。原址在東關穆家巷以東,占地三十畝,圍牆高兩米,大門坐北朝南,門內有高大的影壁,左右各有一石鼓,過影壁,有東西兩廂房,內塑雄健馬夫,各牽一匹泥馬。穿過中門是一排五間戲樓,戲樓北五間正殿,殿中泥塑關羽坐像,高三米許,赤面長髯,做夜讀春秋狀,肅穆端莊。周倉持刀,關平捧印分立兩旁。院內古柏參天,濃蔭灑地,後院奇花異草姹紫嫣紅,優雅可愛。1933年有兩晉人將會館拆毀變賣,今已無存。當年,昭德古街商號雲集,會館林立,老字號也頗多,如糕點老字號“隆盛號”、“公義和”、“泰盛和”等;皮毛業字號“中和”、“中興”、“萬聚”等;制帽老字號“吉順興”、“元順興”等上百家,現在的“隆盛”糕點生意興隆,婦孺皆知。現在古街保持原有格局,仍然是一處貿易集市,兩邊多為老店鋪,青磚小瓦,古式的木質活插板門,依稀可見當年這裡商賈雲集,游人如織的繁華。

    昭德古街民族食品,獨具特色。昭德街道是青州回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其民族食品深具特色。其糕點發展源遠流長,明衡王府的京式糕點的宮廷風味與民族風味融合,形成了今天獨具民族特色的青州清真糕點。清真糕點,以香油制作,具有油而不膩,香味俱備等特點。清真糕點鋪有七八家,以“隆盛號”、“公義和”、“泰盛和”等最好。具有地方傳統風味的糕點有桃酥、蜜三刀、綠豆糕、麻片、蛋糕等三十余種。現在的隆盛糕點已有150年歷史,前韓國總統盧泰愚來青州,曾品嘗隆盛糕點,大加贊譽。“水晶羊蹄”、“清真醬牛肉”是青州市的出口創匯產品,為青州市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昭德古街歷經風雨,路面石塊松動,牆面石粉脫落,有的甚至幾近傾塌,古街已近美人遲暮,為此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上世紀90年代,本著“保護為主,拯救第一”的原則,對古街幾經整修,古街又恢復了它原來的勃勃生氣。

推薦閱讀:

福建下梅 一個古村落的涅槃之路

河北正定50多億搶救古城 打造“京外名剎之首”

隨州建地下展廳保護古寺基腳

河北古建現狀淒涼 一般古跡遇困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