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的“沙漠新娘”帕美娜
日期:2016/12/14 12:32:0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巴比倫、古埃及的所在位置,就是現在的中東、小亞細亞地區。
而位於兩河流域核心地域的敘利亞古都大馬士革,那種與世無爭、平靜安詳的“世外桃源”氛圍近年已被打破。在1979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敘利亞古跡——“帕美娜”,仍舊遠遠游離在人們關注的視線之外。
自從波及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民眾抗議活動的逐漸蔓延,從2011年初開始,敘利亞也被卷進了這場各種政治勢力、宗教沖突、地緣經濟利益交織的風暴中心。硝煙和槍炮聲彌漫在這個4000年歷史的“神賜城市”中。
出於對戰亂和劫掠的憂慮和擔心,深藏在敘利亞東部沙漠中,被稱為“沙漠新娘”的世界聞名古跡“帕美娜”,卻不斷在我的旅行記憶中跳躍出來,時刻提醒著我,更多去關注敘利亞陰霾密布、日益惡化的局勢。
即便戰火焚燒,“新娘”依舊
帕美娜(Palmyra)又稱“泰德穆爾”,在古希臘語中是“椰棗林”的意思,它位於敘利亞的東北部,距離大馬士革約300公裡。9月的敘利亞,暑熱已開始逐漸褪去,熱帶沙漠氣候強烈的陽光,在沒有一絲雲彩藍天的映襯下,依舊顯得格外炫目。由於沒有高速公路,我們早晨從大馬士革出發,沿著幼發拉底河一直往東,幾乎在路上顛簸了7、8個小時才抵達。作為敘利亞最偉大的歷史遺跡之一,帕美娜融匯了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小亞細亞等各個時期風格的建築技藝和藝術智慧,始建於公元前19世紀,在公元260年前後達到鼎盛時期,遺址散布在方圓6平方公裡的沙漠中,還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上貫通歐亞大陸通道上一個重要節點。“錦緞、花緞”一詞的英文“Damask”,據說就是來自大馬士革的名字“Damascus”。帕美娜在1979年時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公元3世紀中葉,帕美娜出現了一位勵精圖治的女王——扎努比亞,她自稱是“埃及艷後”克裡奧佩特拉的後裔,“膚色黝黑、齒白如貝”,不僅美麗絕倫,還文武兼備,精通埃及文、希臘文、拉丁文和古敘利亞文,喜歡騎馬狩獵。她借羅馬帝國內外交困之機,揮戈擊敗了強大的羅馬軍團,甚至攻占了東羅馬帝國的“陪都”亞歷山大,把包括尼羅河流域,整個小亞細亞都統一起來,波斯、亞美尼亞等紛紛臣服,宣布脫離羅馬帝國而獨立,在敘利亞的東部沙漠中修建了這座偉大的城池。帕美娜宏偉的斗獸場和太陽神殿、矗立的凱旋門和塔樓、精美的鑿花拱門頂石和壁畫,成為古代敘利亞民族信仰與膜拜天地神靈,蕩滌心靈的精神家園。
帕美娜古城遺跡的南部,是雄偉的貝勒神廟,這座羅馬式的輝煌建築始建於公元32年,1600米長的帕美娜大街,全部由埃及阿斯旺開鑿來的粉色花崗巖的石方鋪就,兩旁是壯觀的柱廊,曾經由390根15米高的巨大米黃色浮雕石柱組成,每個石柱間隔10米,柱頂處鑲嵌著華燈油座,富麗堂皇,氣勢非凡。柱廊的頂端,空中架設著10米高的“天廊水道”,既能儲水運輸,又起到了沙漠中降溫的效果,實用美觀,堪稱一絕。
可惜好景不長,羅馬軍隊在13年後攻入了帕美娜,不僅將扎努比亞女王俘獲,還把這個沙漠古城劫掠一空,縱火焚毀。從此,在茫茫的沙漠中,就空剩這一群群的殘垣斷壁,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了。
彎刀下的芬芳玫瑰
這裡的游人不多,神廟門前是幾個扎著紅白格子頭巾的貝都因小販,牽著駱駝在兜售當地的一些嵌絲手镯、手織圍巾、明信片等工藝品,皮膚黝黑,友善、樸實的笑容寫在臉上,手中彈奏著在阿拉伯游牧部落中常見的“拉巴琴”(Rabab),一種長方形的撥弦樂器,淺唱低吟。琴音非常的順滑、平靜,在空寂的沙漠中回旋,讓眼前的帕美娜古跡,油生出一種無奈的蒼涼感,又透出一種入世的優美與淡定,自在而悠然。
敘利亞的特產是彎刀和玫瑰。大馬士革的家家戶戶都遍植玫瑰,橫街窄巷中到處都彌散著玫瑰和玫瑰精油的馥郁芬芳。而用精鍛的烏茲鋼制成的阿拉伯彎刀,則因其特殊的鍛造工藝,使得鋼刀身上天然生成了美妙絕倫水波的花紋,更是彪悍的阿拉伯人的最愛。這兩種似乎水火不容的特產,讓大馬士革聞名於世。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地相似”。敘利亞的獨特魅力,正在於它幾千年的厚重歷史下的歲月積澱。當年強大的扎努比亞女王,為了擺脫羅馬人的統治,在沙漠中建立了自己獨立的國家,卻被羅馬皇帝屠城毀地,家園淪喪;1000多年以後,稱雄於敘利亞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世界英雄薩拉丁,則是揮舞著鋒利無比的阿拉伯彎刀,擊退了進犯的歐洲十字軍騎士;而今天的中東,在各種政治勢力和經濟利益的角逐中,戰爭的陰雲再次籠罩在敘利亞的上空。我只祈望在“天堂中”的大馬士革、孤零零地伫立在沙漠中的“沙漠新娘”——帕美娜,能夠平安、幸運地躲避那無情的戰火,繼續如玫瑰般綻放她的馥郁芬芳。
推薦閱讀: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古城風華
墨西哥帕倫克瑪雅遺址
噴泉修道院 英國皇家花園中的遺址
柏威夏寺:被戰火侵擾的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