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延闿墓在南京中山門外靈谷寺東北側,鐘山東峰下。
譚延闿,湖南茶陵縣人,是民國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曾任參議院院長、民政部長、湖南省長兼督軍、民國革命軍第二軍軍長,1927年後又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1930年9月21日在南京參加軍事檢閱中風去世。墓園由關頌聲等人設計,占地300余畝,1932年12月建成。其設計一改通常陵墓講求對稱、程式化的布局常規。充分利用泉石著勝、林壑深秀的自然條件,倚山構築成曲折幽深的墓道,巧妙布置成具有園林風格的墓園,在陵園建築史上很有特色。
由於當時政府宣告為他舉行國葬,故陵園規模宏大,整個布局可分為五個部分:
墓碑:立於靈谷寺東側,白玉石質。碑額上镌刻國民黨黨徽,徽下刻“榮典之玺”紅方印和“國葬之碑”四篆字;碑身正面刻蔣介石題書的碑文:“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前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公延闿之墓民國二十年九月四日蔣中正敬獻”;下為龜趺碑座,四周設石欄。碑前有4.35米見方的龍池,碑石為南湖石制牌坊一座,其後是墓道。
廣場:中心為橢圓形花壇。廣場南為一座石橋,與長350米、彈石路面的墓道相聯。西北側有一座高5米的漢白玉紀念碑,上刻譚延闿生平。東北側有一座三門漢白玉牌坊(用北京圓明園石料改制),兩柱上刻“風翔鷹揚一代羽儀酋上國,龍盤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對聯,山坡上樹有漢白玉質國葬命令碑。
祭堂:由牌坊拾級而上,便是一段長200多米的水泥路面墓道。墓道左側建有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三楹式祭堂,上覆琉璃瓦。祭堂前設金山石祭台,東側砌有牡丹花台。墓道盡頭為墓地。
陵墓:建於水泥平台正中,系金山石建築,上部呈半球形,底座呈圓柱形,高3.3米,底徑10米,墓前有一座精雕的漢白玉祭台(北京圓明圓遺物)。平台兩側各有一方亭。平台下的階陛上刻九福花紋,平台前為草坪。草坪正前方有一座花崗石砌的橢圓形蓮花池;草坪兩側對稱設置漢白玉華表、石獅等,雕刻精美。
墓園:在水泥路面墓道的東側,沿蜿蜒曲折的溪流,築有小虹橋、臨瀑閣、水亭、心亭、千秋坊等,沿溪布石,玲珑精巧,臨瀑閣後壁園門兩側有譚延闿生平和《修建墓園記》兩塊石碑。
以上所有石刻,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但又采用了西方建築方法,代表了民國時期的工藝雕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