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州高旻寺
高旻寺位於揚州城南約十多公裡處。中國的寺廟通常建在山間,似乎這才和唸經拜佛相一致,而高旻寺卻處平原,寺的周邊全無空谷幽蘭。更有趣的是,寺廟遠山而臨水,往南不遠是長江。隋炀帝修築運河,從長江引水溝通邗溝,一路向北。古運河就貼?寺廟而過,並與另一條東西向灌溉河交匯,高旻寺座落於河口之間,揚州這座古城盡得佛水的普潤。
來揚州旅游拜佛,人們大多只去城西的大明寺,大明寺在城中的蜀崗,又有鑒真的名聲,所以那裡的香火總是很旺。而高旻寺路稍遠,便少有人去。國人拜佛,如我般,大多是臨時拜佛腳,拜哪方的佛,並不在意。我從小至今,來揚州無數次,從未到過高旻寺,在我的印象裡,那裡早已式微,僅有寺的名聲。可當我不久前來到寺裡,才知道自己是多麼地孤陋和偏執。高旻寺作為國家重點保護寺院,是馳名中外的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與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並稱為我國佛教禅宗的四大叢林,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相傳高旻寺創建於隋代,屢興屢廢,並多次易名。清康熙帝於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到揚州,見天中塔傾圮,便撥款修葺。江寧織造曹寅後來也傾其所有,捐資擴建,又在寺西為皇帝建行宮。四年後,康熙第四次南巡,登臨天中塔,極頂四眺,有高入天際之感,便賜名“高旻寺”,次年又御製《高旻寺碑記》。清代中葉,高旻禅寺規模大備,名僧輩出,臻於鼎盛。可不知為何,在乾隆三十六年,也就是一七七一年,金剎被飓風吹落,損及塔身。修復後,在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塔再次倒塌。這之後沒有再修,高旻寺自此衰微。鹹豐時,寺與行宮一把大火,燒得夠狠。同治、光緒以後,寺僧雖銳意興建,但難復舊觀。直到近代高僧來果住持高旻寺三十多年,擴建寺宇,整頓寺規,才算恢復元氣。“文革”中,高旻寺又遭毀壞,文物、法器抄沒一空,僧眾逐出寺門。直到一九八○年,政府才撥款再建,迎請德林法師回寺住持,高旻寺的香火總算又旺了起來。
禅宗是本土宗,與中國文化融合,強調人人有佛性,皆可為堯舜。眼前的高旻寺和其他寺廟有許多不一樣之處,最明顯的是建築上大量使用了藍色,比較奪目,很像西方教堂對色彩的處理。有些房屋的窗戶上端為拱形,玻璃與窗櫺中西結合,顯出洋氣。在大雄寶殿前還有一座彌勒寶殿,很是特別。現在正在建一座高為五十八米的“鐘之巅”巨型塔樓,已經封頂。鐘之巅為十六角等邊腰鼓形建築,底座直徑三十米,上端直徑為三十六米,最上層懸掛一口寶鐘,重達十噸。想像未來晨鐘響起,南可傳至江面,北達古城揚州,禅意十足。作為臨水寺,高旻寺活潑輕靈,樹木參天,幽雅含蓄,讓佛教建築形態民居化、花園化,世俗情態格調逐漸代替宗教神秘色彩。裡面的樓閣都造得奇巧,山光岚影,梵音凫凫。裡面盡管游客不少,卻極安靜,靜得像是一座私家花園,拜佛者可以在沒有任何干擾的狀態下虔誠地許願,研佛者可以潛下心來認真地捧讀經書。正所謂智者樂水,運河水漣漪平緩,殿宇倒映湖中,恬靜、高潔、靈秀,構成一處無比清靜的世界。
有學者認為,高旻寺才是《紅樓夢》裡大觀園的原址,有學者從《紅樓夢》的詩詞、塔灣行宮的遺物、民間傳說、《揚州清宮御檔》、高旻寺行宮圖等方面進行研究,認為《紅樓夢》中元妃省親修建大觀園,就是以曹寅等人為康熙南巡修建高旻寺塔灣行宮為背景和原型,並找出十多條證據,言之鑿鑿。如曹寅為營建行宮造成巨大虧空,後來曹家被抄家,與小說中賈家境遇相對應。高旻寺行宮遺物上刻?“有鳳來儀”圖案,表面上是歌頌元妃省親,實際上是歌頌皇帝南巡。而且,大觀園的水系與行宮水系相同,園內的樹木與行宮樹木契合,園中的卍字也與行宮的卍字對應,等等。我不能從這些證據得出高旻寺就是當初大觀園的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曹雪芹寫大觀園,一定會受到高旻寺環境的影響,這種生活化的寺廟和行宮,正像是一個完整、秀美的大公園,裡面集中了許多的宗教和生活形態,格調高雅,風格清新,在各地的寺廟裡少有所見,也和小說中的大觀園格調十分地?合。
我停好車,按慣例在門口尋找售票窗口,可穿?僧服的人員告訴我,不需購票,直接進去即可,這讓我生奇。我幾乎是懷?誠恐之心走進寺院,這是我第一次不購門票進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寺門。寺內不見雜物,空氣中嗅不到混濁刺鼻的氣味,人們都很安靜,即便小聲說話,也絕不妨礙到別人。我本沒打算敬香,但覺得既然不要門票,一毛不拔就有種不敬,可寺內竟無一處賣香攤點。再看周圍的游人,每人手中持香一支。在大雄寶殿前三十米處,有個約三、四十平米的圓形敞開式進香亭,人們拾級而上,在約兩米高的敬香台上點燃香火,插入爐中,又魚貫而下,並無嘈雜與爭搶。整個寺裡僅此可以敬香,殿內一律不做經忏佛事。我好生奇怪,便問周圍的游人哪裡可以買香,這才知道,高旻寺不賣香,只有在寺廟的門口才可索取一支,如想回報,可自行將錢投入附近的功德箱。返回時,我來到請香處,見一位年輕姑娘,一身尼姑打扮,短髮,戴?眼鏡,端莊而漂亮。我在往箱內投幣時,她正送上香來。我說寺已去過,不便再往進香。她稍作思考,輕聲說,她會幫我將這支香敬到大殿前的亭子裡。我說了聲謝謝,油然地生出感動。原來,佛事的高雅正在於這清雅的氛圍之中,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才是禅宗至高無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