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泉順院百年古樓歸春
日期:2016/12/14 12:55:4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寨村泉順院是東營市唯一一處保存比較完整的清代建築,在歷史研究人士看來,它是一處重要的清代建築藝術研究基地。大抵於1840年左右,村裡一位叫李洛書的財主開始建造這座家院。因為字號“泉順”,故稱泉順院。
正是寨村大集。記者從村委會出來沿集街西行200多米,就見到了泉順院的遺址。二層的街門樓因高度優勢格外顯眼。在其東側,三間北屋沿街而立,雖然已被改造成農資超市,但青磚青瓦的氣息讓其顯得與眾不同。
寨村“逢二逢七”趕集,鄰村的老趙都會挨著泉順院擺攤售賣五金雜貨。他告訴記者,從泉順院現在的氣勢就能推出當年的非凡氣象。
鼎盛時,泉順院東西長51.3米,南北約26.9米,總面積達1382平方米,分為東院、西院、街門三部分。其中,東院為正方形,每側長26米左右。西院內有一座兩層樓房,青磚青瓦建築,高約9米,長12米,寬5米。
李松亭、李延棟、李延生等5位7旬老人接到村文書的電話通知後,陸續趕來配合采訪。談起他們的祖上故居,“宏偉”是話語中最常出現的形容詞。
據後人介紹,泉順院龐大規模的最終奠定,歸因於李士吉的擴建。69歲的李松鶴告訴記者,李士吉是清末廣北一帶最有名的外科醫生,獨創了治療疙瘩的“五味消毒液”。行醫之外,還釀造高粱酒,遠銷利津陳莊等地。因此,積累了大興土木的資財。“僅建造外牆就用了10萬青磚,沒有百余兩銀子辦不成這事。”
院落建成後,四世同堂。80多人生活在此,過著大家族聚居生活。1942年,日軍占領廣饒的第六年,因為戰爭影響,李氏家道衰落。因為家中糧食不足,這個家族不得不召開分家大會,結束聚居生活。十幾個後生另選他處建設房屋。這意味著泉順院最熱鬧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分家後,最氣派的東院分給了李錫珍。因兒子在外,一家之主李士吉暫住東院。
李錫珍曾在燕京大學農林系就讀,是司徒雷登校長的學生。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投筆從戎,跟隨國民黨軍隊在西北抗日。
1953年,一手造就“泉順院”輝煌的李士吉撒手人寰。兩年後,中央實施“土改補課”,在泉順院生活過的男人、女人們的政治成分全部由“中農”變成了“地主”。按照政策,泉順院被收歸公有。等到這個院落再次回歸到李士吉後人手中,還要等到44年後,代價是2.5萬元的交易價格。
明洪武二年,寨村建村。本地水源豐富,又因土地肥沃盛產高粱,清朝時期釀酒發達。村內出現了萬順、東和順、元順等酒坊和相同字號的七大財主院落,鮮明地展現了清代建築工藝。李松鶴告訴記者,泉順院在當時並不是最好的院落。
1955年泉順院收歸國有後,被征為糧管所。據其後人介紹,或許是因為這一點,泉順院免遭了“破四舊”、“四清”、文革等大規模破壞,成了其中的唯一幸存者。2004年,這座有著百年歷史的院落因為同類的人為消逝,而以其唯一性被東營市人民政府評選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