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掌月院古寺群
日期:2016/12/14 13:07:0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月院寺,是大月寺、中月寺和小月寺的總稱,位於澤州縣晉廟鋪鎮窯掌村月院山下的一條幽深峽谷之中。由於該寺群久藏深山,並不為更多人所知,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遺存,一直吸引著考古學者和文人墨客前往探究。
在采訪之前,記者查閱了月院寺的相關資料,不僅對其心存眾多疑問:為什麼短短十多裡的峽谷中竟然建了三座古寺?為什麼三座古寺名稱都與“月”字有關?為什麼月院寺尊奉著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三清長老、關公的金身?……
2011年12月2日,在今冬第一場大雪過後,記者帶著諸多疑問前往月院寺,一探究竟。
三座寺院風景一處比一處美
雪後的空氣格外清新,使得汽車在山路上的行駛也很輕快。記者一行很快就到了晉廟鋪鎮攔車村一座關帝廟附近,右拐沿著一條村村通公路順山而下。越往下行,峰巒疊嶂,群山對峙,路兩邊的荊棘也愈加濃密,地面上的積雪雖已無蹤跡,但草木荊棘上的雪依然全無融化之意,像一樹樹的白色梨花,景致很美。車轉過了數道彎,道路兩旁的積水漸漸多了,水聲潺潺。
又行數裡地,記者看到一座小山頂上有座涼亭,同行的文物局工作人員小馬提醒記者:“小月寺到了,涼亭是小月寺的標志性建築。”
車繞過這座小山,駛進一片地勢相對平坦的地方,小月寺驚現眼前。不過,由於小月寺正在施工,正殿尚未竣工,更多的地方只能看到遺存的地基,使得小月寺在記者心目中減分不少。不過,據史料記載,清朝康熙時期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游此後寫道:“樹杪水濺濺,群峰矗碧天。松門留曉月,板屋過流泉。谷口山城遠,窗中鳥道懸。前林少人跡,寒磬下溪煙。”可以想象當時小月寺的環境是相當之美。
繼續下行三四裡,窯掌村到了。窯掌村村口有石閣把守,東閣較矮,西閣高大。全村是一個石頭的世界,村中僅有幾十戶人家,家家住的是石頭砌成的房屋,石牆、石階、石板,就地取材,羊圈、牛圈、廁所,全為石頭砌就。中月寺就坐落村中。記者環視四周,與小月寺相比,這裡的風景顯然要略勝一籌。行至於此,大家開始徒步前往大月寺。順著三教河谷我們踏水而行,才發現這裡溪澗深藏,美不勝收。據說這裡的地貌是在距今260萬年前形成的,從古至今,長期的水流沖刷,形成了山大溝深的獨特景觀。隨著氣候的變化,這裡的水流逐漸變小,河谷便成了晉豫兩省往來的一條天然通道。
行走中,路過一泓頗為著名的水潭——黑龍潭。當地人稱,這是八仙之一鐵拐李在此修行學道時曾以潭水磨墨洗筆,時間長了,潭水變成了黑色。轉過黑龍潭,大月寺就出現在眼前了。遠遠望去,其建築並不出眾,更像是院普通的山間民居,寺院旁邊是綠油油的麥田。走近一看,才發現這裡的環境真是讓人叫絕:四面環山,山上白雲飄飄,腳下流水潺潺,讓人疑是到了仙境。在大月寺外,綠油油的麥田旁邊,幾塊巨石酷似“飛來峰”,巨石上有樹,遠遠望去,像是一件件巨型盆景。難怪這裡被游客稱為“世外桃源”。
大月寺整體輪廓像一輪圓月
這三座寺院的名稱為什麼都與“月”有關?記者查閱了有關史料,關於小月寺只有簡單的記載:小月寺原名普照寺,始建於金代,明朝正德年間,因見山頂夜間光芒四射,遠看如明月照臨,遂改名小月院寺。
那麼,大月寺呢?記者始終沒能找到答案。不過,在大月寺我們遇到該寺89歲的看門老人張守蘭,以及兩名上了年紀的香客,為我們講述了大月寺名稱的由來。張守蘭說:“大月寺四面環山,其中背後一座山酷似筆架,因此叫‘筆架山’。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從寺院內看去,圓圓的月亮像是嵌在兩座山峰之間,非常好看。因此,這裡取名為大月寺。”不過,也有不少旅行者認為,大月寺整體坐落在群山之間,從高處眺望,大月寺整體輪廓就像是一輪圓月,所以古人取名為大月寺。記者攀爬到稍高一些的山嶺上看,果然隱約看到圓月的形狀。一位香客說,要想看得更清楚,得爬到遠處更高的山峰上。因時間關系,記者沒法去驗證了。
這座寺院創建年代是非常久遠的。據香客劉土生介紹:“大月寺創建於秦末漢初。”記者好奇地問:“這個時間來源於何處?”劉土生說是聽老人們這麼說。據專家介紹,從寺院內現存的二十余通石碑來看,最早的一塊石碑上有關於清朝順治時期“重修大月寺”的碑刻,碑文記載大月寺始建於明正德丙子(公元1516年)年。
“中月寺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記者接著問。劉土生回答:“窯掌村中的中月寺其實是座三教堂,以前並不叫中月寺,由於這座寺院位於大月寺和小月寺之間,漸漸被後人叫成了中月寺。”
對於采訪到的這些內容,記者感覺沒有說服力。於是,在采訪之後,重新翻閱了大量史料書籍。據記載,晉城乃至豫北等南太行地區帶“月”字的地名非常之多:如澤州縣山河鎮有月湖泉,河南有月山、大月溝、小月溝;寺廟有大月寺、小月寺;古建有過月亭、款月亭;名山有聞名全國的賞月名山——珏山,更是與“月”有關;此外,當地女孩也喜歡以“月”命名……這些足以證明,月院寺的名稱應與晉城的民俗是有關的。
推薦閱讀:
三步兩爿橋
嶺南古寺珍藏木雕《千佛圖》有望面世
金龜村 一個蛻變中的古村落
嘉峪關正式“大修”甘肅消防“體檢”先行
月院寺尊奉著儒釋道三家
采訪中,記者在月院寺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寺院尊奉著的是儒、釋、道三家。
相比較而言,小月寺是座比較“正宗”的禅院。據碑文記載,小月寺發展到清代初期,寺中已有和尚百余人,香火十分旺盛。盡管如此,人們還是為小月寺“附加”了與“佛”無關的傳說。據傳,唐朝時候,八仙之一鐵拐李曾在此修行,修成仙以後,在對面的山上留下一首詩:“溪溪直上孤峰底,怪柏蒼蒼老不死,梨杖長拖嘯一聲,虎豹潛行齊縮耳。須臾有客話無生,旋煮新茶汲冰水,樵歌依約耳邊來,詩情都在煙岚裡。”從這個傳說的時間上來看,與佛教傳入中原的年代並不沖突,這似乎也可為三教在此和諧共存又找到一個注解。不過,讓人感到遺憾的是,目前小月寺卻是一片工地,顯得有些零亂,不知重建以後的小月寺能否呈現先前的風采。
中月寺則是一座典型的三教堂,同時尊奉著釋迦牟尼、老子、孔子。它是這三座寺院中保護最好的,前院的舞樓及木制雕花窗棂均保存完好。據村民講,傳說當年修建此廟時,正逢這裡的水陸大會,修建者認為此處地理條件優越,決定塑三教合一的神像。於是鄉鄰紛紛響應,決定把佛教、道教、儒教的祖師像都塑在這裡。采訪中,村民老趙還專門帶領記者看了院內西北角一間廂房內的壁畫,壁畫的內容是描述“劉關張”三結義的故事,畫面清晰,線條流暢,人物生動,為清代人所繪。可見,三教在此相依相存和諧相處時日已久。
在大月寺,我們同樣看到三教共存的“影子”。因為在這座不大的古寺當中,除道教的三清長老外,還尊奉著孔夫子、釋迦牟尼、觀世音菩薩、關公的金身。
龍鳳松柏為大月寺“鎮寺之寶”
平心而論,除外圍環境外,現存的大月寺建築看點不多,但是寺院內一棵蒼勁的古龍鳳松柏很值得一看。
寺院看守人張守蘭和兩名香客為我們一一作了介紹。張守蘭指這棵古樹說:“你們見過松柏同枝嗎?這棵古樹就是松柏同枝。”記者仰首而望,果然這棵古樹的每個枝節都同時長著松枝和柏枝。這時,香客劉土生伸手在樹上折下兩支樹枝,遞到記者手中讓記者細看,兩支樹枝還真是奇特,只見一片樹枝是尖銳的松針,另一片卻是鱗狀的柏葉。
為什麼一棵古樹上會長出兩種枝葉?記者起初猜測有可能是自然嫁接而成。記者向一位林業專家咨詢,這位專家說:“松柏兩種不同科目的古樹又怎麼可能嫁接而成呢?況且,如果兩種植物嫁接而成,生長出來的枝葉或果實也應該是兩者的‘精華’,怎麼可能在一棵樹上長出截然不同的枝葉呢?”這讓人不得不驚訝於造化的神奇!而此樹生於大月寺內,更平添了此寺的幾分神秘。
這時,劉土生又為記者講了一則小故事:“文革時期,紅小兵‘破四舊’,當他們把寺院裡的所有東西都毀壞後,發現只有這棵古樹還在,於是就找來鋸子,決定從根部把這棵樹鋸倒。可沒想到,樹鋸到一半時,鮮紅的血液流了出來。紅小兵們嚇得四散而逃。”“真這麼神?”記者感到有點不可思議,一邊自言自語,一邊仔細觀察了古樹的根部,果然有明顯被鋸過的痕跡。
張守蘭對記者說:“這本來是一棵松樹和一棵柏樹,松樹被鋸掉了,只留下了柏樹。從此,柏樹長出了松針,可見松樹並沒有死亡。兩棵松柏樹尚能相扶相依,同樣勸人向善的三教又怎麼不可以同時存在、和諧相處呢?”
推薦閱讀:
三步兩爿橋
嶺南古寺珍藏木雕《千佛圖》有望面世
金龜村 一個蛻變中的古村落
嘉峪關正式“大修”甘肅消防“體檢”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