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六大民居派別之川西民居

六大民居派別之川西民居

日期:2016/12/14 13:12:5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收租院

收租院

小姐樓

小姐樓

逍遙宮

逍遙宮

龍床

龍床

劉文彩祖堂

劉文彩祖堂

    一、獨特的地域風格

    它不同於北京之貴、西北之硬、嶺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樸實飄逸的風格。

    首先,它體現在住宅布局中的開敞自由。民居建築特征是以庭院式為主要形式,基本組合單位是“院”,即由一正兩廂一下房組成的“四合頭”房,立面和平面布局靈活多變,對稱要求並不十分嚴格。院內或屋後常有通風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風”,並用檐廊或柱廊來聯系各個房間,靈巧地組成街坊。

    其次,這種風格表現在建築造型上是輕盈精巧。

    為適應炎熱潮濕的氣候,民宅建築多為木穿斗結構,斜坡頂、薄封檐,開敞通透,輕巧自如。建築的梁柱斷面較小,外牆體的高勒腳、半樁台,室內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飄逸風格,表現在建築色彩上是樸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築色彩十分樸素,多以冷色調為主。瓦為青色、牆為粉色(或灰磚色、梁柱為茶褐色、門窗多為棕色(或木料本色)。其重點裝修部分是小門樓,俗稱“龍門(或門道)”,但仍是以冷色調為至,常常“雕而不畫”。

    二、親情味濃厚

    川西人講究禮節,喜好聚集娛樂,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國內外首屈一指的茶館文化也因此而繁榮。這一特點也突出地表現在居住方式和鄰裡關系上,有一種田園詩歌式的詩意。

    這種親情味,還表現在川西民居的建築上。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與寬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鋪外的檐廊,便為居住者創造了一個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間”,供家人納涼、婦女手工、小孩嬉戲、鄰裡喝茶下棋以及接待來客之用,使鄰裡間得以充分交流對話,使蜀人深感“遠親不如近鄰”。

推薦閱讀:

六大民居派別之海派

六大民居派別之徽派建築

六大民居派別之嶺南建築

六大民居派別之江南民居

劉文彩祖堂

劉文彩祖堂

川西民俗博物館(新公館)

川西民俗博物館(新公館)

院落

院落

    三、兼容性較強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區域,據有關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後發生過幾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種兼容性較強的融合文化,其許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礎上兼收並蓄的結果。並未因吸收外來文化而丟失傳統,而是在兼容先進文化因素的過程中,形成了適合本地自然與經濟條件的,獨立形態的文化體系。

    代表建築:大邑劉氏莊園

    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位於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的劉文彩莊園,系大地主劉文彩急劇暴發後建造的。莊園占地7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達21055平方米,為南北相望相距300米的兩大建築群。南部是劉文彩的老公館,1932年建造;北部是劉文彩為自己和弟弟劉文輝(1949年起義,解放後曾任國家林業部部長等職,1976年在北京病逝)建的新公館,1942年落成。

    大邑劉氏莊園博物館建立四十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藏品,內涵豐富。現有文物、藏品27000多件,內有一級品15件,包括一套清代紫檀木鑲大理石桌椅,其中8把坐椅通高108厘米、寬99厘米、坐深60厘米,嵌有各色寶珠27顆,四周有螺钿裝飾的花草圖形。

    規模龐大、保存完好的莊園建築群,及莊園遺存的大量實物和文獻資料,加上獨具特色的莊園陳列,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為認識和研究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文化建築及中國四川軍閥史、民俗學的重要場所和實物現場,是舊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是中國社會發展史的一個斷面。

推薦閱讀:

六大民居派別之海派

六大民居派別之徽派建築

六大民居派別之嶺南建築

六大民居派別之江南民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