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慶西中國古建裝飾之美
日期:2016/12/14 13:07:0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外人眼裡,尚殘留著墨香的“中國古代建築裝飾五書”,完全可以用圖文並茂、設計考究、印刷質量上乘來形容,但在一口氣完成“五書”的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老教授樓慶西先生的眼裡,還是有遺憾的,“沒有做到盡善盡美,印刷的時候我沒有盯在機器旁邊,圖片稍微印深了一點。”
坐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資料室裡的大方桌前,樓慶西先生用一種近乎“深情”的眼神專注地看著面前的這五本裝幀精美的“五書”,看似有點“矯情”的說出他的小“不滿”。不過,對於習慣於用眼睛來判斷橫平豎直到一毫米不差這般地步的樓慶西先生來說,他的這點“矯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那一點點“不滿”很輕易地就被談起“裝飾之道”時的巨大興奮與喜悅所忽略,撫摸“五書”的時候,81歲的老人家甚至像個孩子似的喜形於色。
“我為什麼要寫‘裝飾五書’?”
由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資助、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執行出版的“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系列叢書”,為什麼會在今年單獨推出“裝飾五書”,在外行人眼裡著實有點誇張,但在樓慶西先生看來,這卻是再明智不過的選擇。“因為中國古建築的裝飾恰恰蘊含了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說是間接了解中國古代人文歷史的百科全書。”說起之所以對裝飾情有獨鐘,樓慶西先生坦言是受了梁思成先生的夫人林徽因的影響。“剛從大學畢業的時候,我被分配給梁思成先生當助手,幫他借借書,擔任一些畫圖照相的工作。由於剛開始沒多少機會畫建築,就學著畫漆器,而林徽因先生是這方面的內行。雖然當時她生病需要臥床休息,但每當我們小組在梁先生家裡開討論會的時候,她在裡面聽到什麼有感觸就會發表意見。而梁先生這時都會跑進臥室聽取她的意見,再出來傳達給大家。像漆器上的花紋是手繪的,銅器上的則是鑄出來的,風格不一樣,包含的內容不一樣,表現形態也不一樣。她講的很細很生動,講敦煌石窟的花紋怎麼從印度傳進來的,怎麼在唐朝達到頂峰的,這些促使我在畫圖過程中慢慢培養起了對裝飾畫的興趣。所以,在日後的長期研究工作中,我一直對裝飾特別有興趣。”
說到這裡,樓慶西先生還特別提到了一件往事。為了紀念林徽因誕辰一百周年,在為《建築師林徽因》一書做資料收集工作時,學院老資料裡翻出的一篇未完成的論文引起了業界的矚目。那是林徽因先生於50年代寫作的“敦煌邊飾初步研究”。題目看上去很小,但卻從整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說起,包括佛教怎麼傳到中國,敦煌給後人留下了什麼,包括她對裝飾紋樣的變遷與歷史不可分割的關聯的剖析同。樓慶西先生說連當時中央工藝美院(那時還沒有並到清華大學)的教授看了都非常佩服。
研究建築,其實就是徜徉在文化的旅途上,這是由建築所具備的物質與藝術的雙重功能所決定的。對此,樓慶西先生頗有感悟。“建築是個實體,像建國家大劇院、鳥巢,乃至當年建埃菲爾鐵塔的時候,都是有其所承載的物質功能的,建築放在那兒,就由不得人不看。那麼,看了自然就會有自己的評價。當年很多人痛罵埃菲爾鐵塔,覺得它跟巴黎古典建築格格不入,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埃菲爾鐵塔如今已經成為巴黎的地標性建築。同樣道理,別看現在對大劇院和鳥巢也是褒貶不一,但事實上它們已經成為了北京這座城市的名片。”
也正是因為建築的造型藝術特質,既不能像畫家那樣任意塗抹,也不能像雕塑家那樣隨意雕琢,當氣氛與感受不能滿足要求,特別是精神上的訴求時,就只能通過建築物上的裝飾來表達了。“建築所表現的藝術只能是比較抽象的氣質、氛圍和感覺,比如這個建築是崇高的還是樸素的,是裝飾非常熱鬧的還是素淨的。像故宮從武門進去,經過太和門,再到三大殿,很大的廣場,很高的台階,很大的建築規模,會給人一種威懾力。但是想再進一步表現帝王的思想,就得依靠裝飾了。到了故宮可謂無處不見龍,因為龍是皇帝的象征,所以,故宮的台階、柱子、彩畫、梁枋、藻井上,都有龍。有人曾統計過,說太和殿上上下下一共有12654條龍。這個數字可不可信呢?我曾經問過故宮的研究人員,對方就笑笑未予作答,因為這事兒誰也說不清。我曾經數過故宮的一個門扇,上面有四五十條龍。還有,用色彩也是一種裝飾,藍天下的黃色琉璃瓦,青綠的彩畫,和紅色的門,紅色的牆,白色的台基,灰磚的地面,很容易形成強烈對比。所以說,裝飾是建築藝術表現的一種很重要的手段,也極大地增強了其藝術表現力。”
與中國古建築獨成體系一脈相承,獨到的裝飾亦呈現出中國人的審美觀點,與中國古典繪畫、雕刻有異曲同工之妙。樓慶西先生說,在和雪花公司相關人員談論叢書內容時,自然就把裝飾作為一個專題提了出來。於是,現在就有了這樣的序列:“北京五書”、“民居五書”、“裝飾五書”、“古都五書”和“園林五書”。
推薦閱讀:
琵琶亭景區古建工程完成六成
西安古建周邊將禁放焰火鞭炮
成片古建築值得百分之百保存
文昌鋪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推薦閱讀:
琵琶亭景區古建工程完成六成
西安古建周邊將禁放焰火鞭炮
成片古建築值得百分之百保存
文昌鋪中國歷史文化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