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陵園在南京中華門外1公裡處,由雨花台主峰中崗(又名鳳台崗)、東崗(又名梅崗)、西崗(又名菊花台)等幾個丘陵山崗組成。陵區面積1700畝,山崗海拔55—65米。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雨花台成為屠殺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的刑場。1927-1949年這22年間,十萬多革命烈士在這裡被殘害。為了緬懷先烈,1949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決議,在雨花台興建烈士陵園。
現陵園大門為一對花崗石壘砌的莊嚴樸素的石柱,高11.7米。通過寬闊的廣場和花台,在當年烈士殉難最集中處——北殉難處樹立“革命烈士就義群雕像”,雕像由大小179塊花崗石拼雕而成,高10.3米,寬14.2米,厚5.5米,總重達1.374噸。群雕背襯蒼松翠柏,面對開闊廣場,十分莊嚴肅穆。在東崗的東殉難處、中崗北坡下的北殉難處和西側坡下的西殉難處,建有三處“革命烈士殉難處”標志。1982年,江蘇全省少先隊員每人募捐一分錢,在掩埋烈士遺體的西殉難處興建了“紅領巾廣場”,用花崗石建成少先台和兩側的花廊。少先台高6.5米,寬5米,正中镌刻火炬,象征革命事業後繼有人。
1950年在中崗主峰建烈士陵奠基紀念碑,碑身高6.8米,寬1.66米,正面刻毛澤東手書“死難烈士萬歲”。1956年又建成“烈土史料陳列室”。1986——1989年,在陵園中心重新建成雨花台烈士紀念碑和雨花台烈士紀念館(烈士史料陳列室並入),碑、館在同一軸線上,相距450米。碑高42.3米,下面陰刻镏金鄧小平手書“雨花台烈士紀念碑”題辭,背刻江蘇省、南京市人民政府題的碑文,碑前屹立一尊青銅澆鑄的雕像。紀念碑周圍為碑廊,其內石碑镌刻馬列主義和毛澤東經典著作。紀念館是一座“U”字形的二層古典式建築,建築總面積5900平方米,屋頂為乳白色琉璃瓦,外牆以花崗石貼面。整座建築典雅莊重。“雨花台烈士紀念館”題名亦為鄧小平手書,館名上方為花崗石雕鑿的“日月同輝”圖案。館內陳列有鄧中夏、恽代英、羅登賢、鄧演達、孫津川等在雨花台犧牲的烈士遺物和文獻史料。碑館之間尚有台階、廣場、水池、石橋等相連。石橋橋面兩側坡面花崗石上,雕刻各種花圈圖案。橋北端兩側突出的石壁上,凸雕兩個憑吊人像;左為手持鋼槍、脫帽致禮的戰士;右為身著衣裙,一手抵胸、低頭默哀的青年女性。
雨花台烈士陵園經多年綠化,滿山林木蔥郁,氣氛莊嚴、肅穆。每年在這裡參觀瞻仰的各族人民和國際友人都在百萬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