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最後一段老街終於拆遷了。”昨天,南京市雨花路一組拆遷的圖片被發在了網上,很多人懷古很是感慨。
記者探訪得知,雨花路其實從古代就很有來頭,它是六朝時期南唐御道的延伸段。其路東是比六朝、南唐歷史更為悠久的“越城”,路西則是第八大奇觀大報恩寺。
[記者探訪]
老街保存著最真實老南京生活,老房子“修了怕拆,不修又怕出事”
出了中華門城堡,過了雨花橋,再往南走,就是雨花路了。
雨花路很不起眼,因為馬路兩側有太多的老房子,房子裡又有太多的平民居住。不過正是這種原生態,讓雨花路堪稱是目前南京保存得比較真實的老南京市民生活之所在。
記者昨天在雨花路上看到,散落著塵土的街角,烏黑的山牆,馬路上已經貼滿了各式拆遷的標語,如“建設美好南京、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美好秦淮區”,“為了秦淮更魅力,需要你我共參與”、“一把尺子量到底,公開、公平、公正”等等。不過,抽著香煙、打著赤膊的四位南京漢子正閒散地聚在一起打牌,把窄小的街道占去一隅,旁邊又擠滿了一群“觀戰”的人群,好一幅清淡的生活畫,仿佛拆遷並沒有影響他們過周末的心情。
一位圍觀的馬先生告訴記者,雨花路可能是南京最後一段老街,“這裡的房子都破破爛爛的了,年久失修,每年梅雨期都特別擔心房子漏雨、淹水。如今終於拆遷了。”
街頭錯落雜亂的老房子大多是一層的,樓層稍高最多也只有3層,還能看見老理發店等各種原始的店鋪。那老街,那矮樓,那排門板後的花白頭發……種種景象都讓人感懷老南京的歷史悠久。
[專家談歷史]
雨花路旁埋著南京城的“源頭”,串起東吳、六朝南唐、大明
很多人所不知的是,雨花路馬路路西就是南京城的“源頭”。
文史學者薛冰告訴記者,公元前472年,越國滅掉吳國後,勾踐爭霸雄心頓起,開始觊觎楚國,謀求稱霸江淮。這樣,號稱“吳頭楚尾”的南京,其地理位置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在范蠡的策劃與主持下,越國在其邊境南京築起一座土城,以張聲勢,史稱越城。這裡也堪稱南京“城”的起點。被歷史的長河掩埋的越城就在今南京城南長干橋與雨花台之間的長干裡一帶。
三國東吳亡國之後,西晉著名的文學家左思曾經在他的名作《三都賦》中,對吳都建業作了詳細的描述。對於建業的“苑路”(即今天的洪武南路-中華路-雨花路一線),他這樣寫道:“朱阙雙立,馳道如砥。樹以青槐,亘以綠水玄蔭耽耽,清流潺潺。”
六朝的南唐時期,中華路成了真正的皇宮御道,路兩側是中央政權的各個官署所在地,繁華極致。“這條御道,基本上正和現在的中華路重合。中華門,就是南唐金陵城的南門。不過出了城,雨花路這帶可能略有些荒涼了。”薛冰說。
明代,雨花路一帶又成為南京人氣最旺的地方。長干裡一帶,雨花路路東就是明代南京城最負盛名的標志性建築,被譽為“天下第一塔”的金陵大報恩寺塔。這座寺廟香火不斷,人氣堪稱南京城最旺。
[新規劃揭秘]
路東主打“感恩”為特色的修禅場所,路西是比較現代化的越城天地
經過一千多年的變遷和歷朝歷代的改造,雨花路一帶的人氣和商業氛圍日漸稀薄。如今隨著城市新規劃,這裡即將走向復興。
南京風光建設綜合開發公司有關人士告訴江南時報記者,雨花路路東是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公園二期工程,屬於遺址公園的配套項目。
最終中華門以東這一帶要實現“夫子廟-老門東-古長干裡-大報恩寺-雨花台”的大景區設想。
而雨花路以西一帶,則是比較現代化的城市景象——將加快越城天地片區更新:搬遷潤泰市場等,加快舊房改造更新,改變緯七路北側及秦淮河沿岸破、舊、亂的現狀。未來這裡將打造集成文化娛樂、旅游配套服務、生活居住於一體的綜合項目,打造獨具特色的越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