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江津蓮花石
日期:2016/12/14 13:11:0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重慶多江河,除了世人熟知的長江和嘉陵江外,境內還有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阿蓬江、酉水河等數以千計的大小河流。在古代,江河水位的變化與人們的繁衍生息息息相關,因此,沿江河兩岸及河中的巖石上,古人常用鑿刻文字的方式,記錄當地水情變化。江津蓮花石、重慶朝天門靈石、涪陵白鶴梁、雲陽龍脊石……水文碑記上寥寥數語,卻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水文資料。
這些水文碑記從何而來,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它對於今天的人們了解江河的水情變化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對此,本報“重慶地理探秘”欄目推出“尋訪水文碑記”專題報道,通過記者沿江河兩岸,走近重慶境內主要水文碑記,為讀者講述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說到蓮花,人們馬上會想到宋代詩人楊萬裡在《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中對它的描述。那麼,你可曾見過由礁石組成的蓮花?你可曾想象,這朵石蓮花雖不常浮出水面,但每逢其出現,則預示著當年必會風調雨順?
在江津幾江東門外長江航道北側江水中,就有這樣一朵神奇的石蓮花—36塊礁石在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組成了一朵美麗的蓮花,時隱時現,讓人神往。
4月28日,記者來到江津幾江,探索這朵神秘“蓮花”背後的故事。
“石不常見,見則年豐”的來歷
“看,蓮花石水文題刻就在那條船的下方,只要長江進入長時間枯水期,蓮花石便會露出水面。”80歲高齡的江津區文化館原館長林桂春指著江上的一艘小船對記者說。
蓮花石水文題刻由36塊大小礁石組成,因其狀如蓮花而得名,如全部露出水面,面積可達800多平方米。“蓮花石,俗名挑燈石,在民間有"石不常見,見則年豐"的說法。”一道陪同的江津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張亮介紹。
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的枯水題刻之一,這朵巨大的“蓮花”為何會有“石不常見,見則年豐”的說法呢?
“這和古人的美好意願有關。”張亮說,在民間,每逢低水位時,江中的巖石才會顯現,而每當巖石顯現的年份大多是豐年,長此以往,便有了“石不常見,見則年豐”的說法。
時光飛逝,當年古人為祈求豐年,在巖石上所鑿下的文字,卻在現代成為珍貴的水文資料。據了解,蓮花石現在題記38處,共計詩詞48首,最早的題記出現於南宋乾道辛卯年(公元1171年)。“從南宋乾道年間至今,蓮花石可考證的出水次數為17次。”張亮說,“每次出水都會吸引大量文人騷客聚集於此,他們所留下的題刻忠實地記錄了南宋乾道中期至民國二十六年之間近800年的長江枯水位情況,通過考察這些詩題所在位置,我們可摸索出長江水位變化規律,從而為修建水利設施提供重要的參考。”
蓮花石曾上演重慶版《桃花扇》
“在蓮花石上的48首詩詞中,除了詠歎蓮花石的奇特風姿和"石現兆豐年"的祝頌外,剩下的大部分詩歌都是緬懷一位名叫謝秋芳的明朝女子。”林桂春告訴記者。
那麼,這位名叫謝秋芳的明朝女子是何來歷?
“她是一位名妓。”林桂春說,相傳明崇祯年間,泸州一位貌美如花、多才多藝的名妓謝秋芳,與在泸州做官的江津人楊生相識,為其卓爾不群的氣度和才華所打動,互生愛意。後來楊被誣受貶,離開泸州回江津時向謝承諾,將湊錢為其贖身並結連理。哪知時隔一年,不見楊影,謝自贖至江津找楊,後得知楊在途中郁疾而亡,痛不欲生的她到蓮花石吟詩悼楊後殉情於江心。
“買舟重到幾江濱,煙水空蒙夜月新,回首琵琶歌舞處,翠钿冷落不成春。”400多年後的今天,當林桂春吟誦起謝秋芳所留下的這首絕命詩時,記者的思緒也仿佛回到了那個久遠的年代。
“如果說清初劇作家孔尚任所寫的《桃花扇》中,江淮名妓李香君和白衣書生侯方域之間淒美的愛情故事,讓無數讀者動容的話,那麼謝秋芳則用這首情詩,上演了一部重慶版的《桃花扇》。”張亮感慨道。
“永遠”消失的蓮花石?
“聽說了麼?時隔20年,蓮花石又浮出水面了。”“那還不趕緊去看看,據說以後就再也見不到這塊石頭了。”
2007年3月3日,蓮花石出水的消息引發了附近居民的熱議,一時之間,濱江路上游人如織。
1987年,蓮花石曾因枯水露出真容,時隔20年後再次露出水面,在吸引大量市民前來觀賞的同時,眾多文物專家也借機登上蓮花石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與此同時,一條“專家稱,此次亮相將為蓮花石謝幕演出”的消息卻不胫而走。
因水而生,因水而滅,蓮花石難道真的將消失在滾滾波濤中?
“不能說是永遠,只能說市民今後將很難目睹蓮花石的全部"芳容"。”張亮說,“隨著長江水位的增高,市民想見到蓮花石無疑會更加困難。”
雖然沉入江底,但蓮花石上面的珍貴史料卻不會輕易失傳。據張亮介紹,早在2007年,江津便啟動了蓮花石題刻資料搶救保護項目。“當年,我們投入56萬多元,采用工程測繪、題刻翻制陰模、題記編錄、攝錄像及拓片局部圍堰等方法,在獲取蓮花石題刻基礎數據的同時,還對蓮花石部分題刻進行翻模。”張亮說。
同時,他還表示,未來如果條件允許,將采用水下考古的方式,對蓮花石進行全面測繪。“我們還將擇址建立蓮花石博物館,從而讓更多市民領略到蓮花水文題刻的獨特魅力。”張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