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名中外的張掖千年臥佛
日期:2016/12/14 12:44:5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大佛寺主殿(資料圖片)
大佛寺千年臥佛(資料圖片)
八月,甘肅河西走廊游人如潮,張掖大佛寺是必去之地。柳拂塔影,雀鳥圍翔,清風徐來,鈴聲叮咚。
這座馳名中外的古剎有中國僅存西夏最大的佛教殿堂,有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大般若經》,有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官版初刻初印本《北藏》,還有數以萬計的館藏文物精品,但尤以這裡保存著亞洲最大室內木胎泥塑臥佛而得名。
寺內,古建築群以中軸線上的大佛殿為中心,包括山門、牌坊、藏經殿、土塔等古建築十余座,占地面積三萬余平方米,是一座集建築、雕塑、壁畫、雕刻、經籍、館藏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一九九六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駐足雄渾莊嚴的大佛寺大殿門前,映入眼簾的是兩側貼金磚雕作品。左側的磚雕名為“祇園演法”,右側名為“西方三聖”。
大殿兩層,重檐歇山頂,高十九米,南北面闊九間,長五十二點五米,東西進深五間,寬二十八米,總面積一千四百七十平方米。“古代皇帝以九為尊,這正是體現了皇家‘九五之尊’的思想。”講解員小胡說。
入得殿內,泥塑臥佛頭北腳南,面西而臥,安睡於大殿正中一點二米高的佛壇之上。這身釋迦牟尼涅槃像初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身長三十四點五米,肩寬七點五米,乃亞洲最大室內木胎泥塑臥佛。其耳朵長四米,腳長五點二米。造像頭枕蓮台,兩眼半閉,嘴唇微啟,金妝彩繪;右手展於臉下,左手伸於身側,形像豐滿端秀,姿態恬靜安詳;胸前飾斗大“卐”字符號,梵文寓意“吉祥海雲相”。
小胡告訴記者,臥佛木胎泥塑中空,木制骨架,外釘木板,再塑泥膚,最後金妝彩繪而成。腹內框架有上、中、下三層,前後十一間,頭部單獨有一間藏寶間。裡面曾經藏滿了佛教珍寶和歷史文物,可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遭劫,許多用金泥書寫的珍貴佛經全被焚毀。
細致觀看,臥佛首足處塑有大梵天和帝釋天立像各一尊,通高七點六米,身體微微前傾。“這表現出對佛祖的虔誠與崇敬”。
臥佛身後是他十大弟子群像,南北兩側是十八羅漢像,共有大梵天、帝釋天等塑像三十一尊。殿內上下壁間內繪有二十四諸天神像、西游記故事、佛經故事等壁畫逾五百三十平方米。
當地文化部門負責人介紹說,早在西夏以前這裡就有寺院,名叫“迦葉如來寺”。有傳說講,在西夏崇宗永安元年,有一位姓嵬咩的國師在斂神靜坐時,聽到有絲竹的聲音,便尋聲而至,掘地丈余後得金磚翠瓦覆蓋的碧玉臥佛,立即將其中三尊臥佛進獻給了西夏國主乾順,乾順為給其母梁太後祈求冥福,由此敕建“臥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