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三朝古建精華 陽城開福寺
日期:2016/12/14 12:42:1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在陽城縣城內有一座古老的建築,位於南大街東路,坐北朝南,氣勢恢宏。據清同治十三年《陽城縣志》記載,這是一座創建於北齊天保四年的古佛寺,最初叫“文殊寺”,金大定時改名為“福嚴寺”,明洪武年間稱為“開福寺”,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開福寺僅存戲台、獻殿、大雄寶殿三座建築,雖數量不多,但每座都非常精致,有獨特之處。尤其是一些建築,至今仍有不少未解之謎。這些神秘的建築元素,更增添了這座古寺的魅力。
獻殿內的梁柱
巧遇一張古圖揭秘開福寺昨日繁華
這座已有千年歷史的古佛寺如今被陽城縣實驗小學使用。每當課余時間,孩子們在古剎前自由歡快地玩耍。鈴聲響起後,校園歸於平靜,朗朗讀書聲與靜谧的古剎相互映襯,別有一番意境。
現在的開福寺位於學校一角,朝氣蓬勃的孩子替代了當年的香客,朗朗的讀書聲替代了缭繞的香火。但當記者把眼光投注到那斑駁的牆壁,以及極具金元時期特點的斗拱上時,一剎那,古剎曾經的繁華仿佛又重新回眼前。
巧合的是,該縣規劃部門的工作人員正在開福寺搞調研。記者有幸看到了一張無法考據繪制年代的古陽城縣城圖。在圖上看出,當時的開福寺位於縣城的最南端,有三進院落。據記載,大殿後面還有一座千佛閣,遺憾的是如今已不復存在,甚至連一點遺跡也無處可尋。古圖上,開福寺旁還標有“官府巷”三字,這說明開福寺距離當時的縣衙很近,處於古縣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由此可以想見開福寺當年之繁華,車馬粼粼,香客雲集,青煙袅袅,晨鐘暮鼓。
開福寺獻殿
開福寺“獻殿”在晉城獨一無二
在晉城,宋、金時期的木結構建築共有46座,這一數字是現知全國同時期木結構古建築總數的三分之一。開福寺的大殿和獻殿都在這個時期被大規模重修。與晉城較為出名的青蓮寺、府城玉皇廟、冶底岱廟相比,開福寺名氣不大,但這座古佛寺內的“獻殿”卻是晉城絕無僅有的。
在宋、金古建築群中,只有“獻亭”一說,位置處於大殿之前,是祭拜神仙陳設祭品之所,同時也是觀戲亭。構造四面通透,沒有牆壁,用四個柱子撐起。而開福寺的獻殿卻是四面有牆壁,屋檐如大鵬展翅式展開,是典型的歇山式建築風格。
據市博物館館長張廣善介紹,開福寺的“獻殿”繼承了宋代《營造法式》的規定,並有一些科學合理的新創造,可以說是上黨地區元代建築的上乘之作。之所以是“獻殿”而不是“獻亭”,目前還沒有確鑿的依據。可以推斷,當時這裡的僧侶眾多,寺院規模較大。
從結構上來看,獻殿建在一個較高的台基上,平面呈方形,窗戶仍然保持著元代風格的破直棂窗。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琉璃脊飾,明間板門,殿內梁架四椽栿對後乳栿,通檐用四柱,柱頭斗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補間每間一朵。
陽城縣文物局工作人員吳曉陽介紹,獻殿是開福寺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其為木制結構,台基1.6米高,有效隔斷了地下潮氣的腐蝕。另外,歇山式的建築讓“獻殿”的屋頂看上去如大鵬展翅,過去的屋頂都是木制結構,牆壁為土坯材質,只有歇山式的建築風格才能保護好全身,避免雨水的侵蝕。
關於獻殿的建造年代,現在也有了可靠的證據。張廣善說,曾在此進行修繕施工的山西古建工程公司技術負責人王文祥介紹,他們在進行修繕拆除時,在該殿東北角的柏木大角梁上發現了題記,時間是大德元年(1297年)。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發現,不但為獻殿建造年代確定了時間,也為開福寺的其他建築提供了對照參考的標本。
推薦閱讀:
山東青州真教寺
山東青州雲門山石窟造像
山東坊子德日式建築群
山西陵川西溪二仙廟
開福寺大殿
寺內戲台是由天王殿改建而成
開福寺內的戲台為明代建築,其斗拱秀氣的建築風格明顯區別於獻殿。陽城縣文物局提供的資料上有這樣的記錄:“該戲台的梁架上有題記,印刻著這座戲台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新修繕過。石砌台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柱頭有砍剎,柱頭斗拱五踩,單翹單昂,梁架施彩繪。寺內存民國維修碑一塊。”
戲台建造在開福寺獻殿和大雄寶殿的南面,記者心中感到很奇怪,按照尋常的建築規劃,戲台是演戲之所,一般建造在祭祀神仙的廟宇對面。因為按古人說法,演戲是演給神仙看的,所以晉東南地區的戲台對面基本都有廟宇。那麼開福寺屬於佛家寺院,為何戲台建造於獻殿和大雄寶殿的南面呢?
記者從張廣善編著的《晉城古代建築》一書中看到,從戲台的建築結構上推斷,戲台的原貌應該是開福寺的山門,門前有一個淺廊,正中開門出入通行,山門內為天王殿是佛教護法諸神的殿宇。那麼天王殿為何改成戲台呢?該書中介紹說,是民國期間時,此處的紳士吳登雲,為家中慶典之事而興工改造的。
張廣善認為,這件事雖無碑石記載,但民國之事,口傳基本可信。因為封建時代廟宇中舞樓戲台都是為了娛神而建,人們看戲大都是借神之光。只有在民國時期,在新思潮的影響下,才有可能為娛人而建舞樓戲台,尤其是在一個從不唱戲的佛寺裡,把護神的天王殿改為戲台,應該說這是一個影響巨大的舉動。
張廣善的推斷是否合理?記者在寺院裡發現了一塊民國時期的維修碑,由於沒有得到較好地保護,字跡已經模糊,只能看到是民國重修和捐贈人名等字樣。這是否能印證張廣善的推斷呢?
開福寺戲台
大雄寶殿隱藏在一“文革”時期建築內
如果不是工作人員介紹,很難看出一間具有典型的“文革”時期的房間內竟然就是開福寺的大雄寶殿。工作人員開玩笑地說,其實開福寺裡匯聚了四個時期的建築,除了金、元、明外,還有文革時期的建築。也正是由於被文革時期建築保護,重建於金代的大殿才基本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大雄寶殿建於高0.44米的石砌台基上,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琉璃脊飾,殿內梁架為四椽栿對後乳栿,通檐用四柱,殿用減柱造法,僅有金柱兩根,柱頭有卷剎,柱頭斗拱五鋪作雙下昂,補間五鋪作雙抄。”這是文物部門對開福寺大殿的記載。但張廣善對此有自己的看法,“從開福寺後大殿現存建築來看,這的確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建築,現存建築大架中有許多構件可能要早於金,但重建的時間似乎要晚一些,很有可能在金、元之際或許更晚。”
張廣善解釋說,從斗拱的做法來看,外檐計心造,室內偷心造,有許多金代的建築痕跡,但從短而粗的昂嘴來看又與我們通常見到的金代做法有一定的差異。“尤其是僅在明間使用的這朵補間斗拱,我個人感覺許多問題隱藏期間,或許它和明間柱頭的那些斗拱同是金代的遺物,而其他的構件則是重建時仿制的。”張廣善的推斷只能作為一家之言,供大家參考。
開福寺內還有一件寶貝代表著陽城的古建特點,那就是陽城喬氏琉璃。工作人員介紹,開福寺三個建築上都有喬氏琉璃,非常精細華美,尤其是那富貴的孔雀藍更讓寺院顯得高貴典雅。可惜的是現在屋頂上所存的喬氏琉璃十分稀少。
就在記者探訪完畢將離開時,下課鈴聲突然響起,孩子們從教室裡蜂擁而出。當看到大殿的門大開著,孩子們圍聚過來好奇地向裡張望。後來記者了解到,開福寺雖然坐落在學校裡,但平時一直關閉,孩子們對其可以說是一無所知。記者卻分明感覺到,那份厚重悠遠的歷史和璀璨豐饒的文化,時時地從門縫中透出,風一樣滋潤著這些嬉戲玩耍的孩子。
【國保檔案】
國保名稱:開福寺
始建年代:始建於北齊天保四年(公元553年),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重建。
保護現狀:原有三進院落,現僅存大雄寶殿、獻殿、戲台,2008年對獻殿進行維修,目前古建原貌仍保存較好。
入選時間:2006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山東青州真教寺
山東青州雲門山石窟造像
山東坊子德日式建築群
山西陵川西溪二仙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