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縣衙歷史悠長
日期:2016/12/14 12:44:5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新密縣衙創建於隋代,在河南現存的縣衙中是最早的。另外,它的規模還是比較大、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其他縣衙的監獄都毀掉了,這個地方的監獄是清代的監獄,不但沒有毀掉,而且一直沿用到現代。對研究(中國的)衙署制度,新密縣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這一次新密縣衙也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置又靠近鄭州,將來發展旅游業可以發揮它的作用。在對新密縣衙考察後,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楊煥成由衷地說。
實際上,對新密縣衙給予很高評價的不只是學界,河南省、鄭州市有關領導在考察新密縣衙後,除對它特有的文化給予肯定外,還多次提出開發的建議。
千年縣衙創中國縣衙之最
新密文史專家王衍村先生對新密縣衙文化頗有研究,他在《新密縣衙文化》一書中說:“新密市(密縣)設縣始於西漢,原址在今大隗鎮。隋朝遷址法橋堡,並置縣衙,地址在今老縣城。如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縣衙,是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密縣知縣楊士玉重修後的格局,已有130多年,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保存基本完好,它是中原地區一座清代縣級官署,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權力統治機構的標本,對研究明清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
王衍村先生說,秦滅六國,始設郡縣制,在長達兩千多年間,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雖屢經變化,縣始終是封建政權的基層單位。新密縣衙建築群體布局,是按照風水理論“形勢宗”的原理設置的,百尺為形,千尺為勢,定中軸線立大堂為正穴,然後再以大堂向前後、左右嚴謹有序地展開,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築群體。
新密縣衙在新密老城中央,坐北朝南,大門南開,創建於隋炀帝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毀於元末戰火,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知縣馮萬金在廢址上重建。明成化、明正德時期,相繼增修。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因暴雨,縣衙傾塌,知縣苗之廷重加修補。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與官兵激戰,縣衙焚燒殆盡。
清朝建立後,第一任知縣崔養重來到密縣,當時城內居民僅數十家,後招來流亡者170戶,辦公地點暫設按察司。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知縣李芝蘭主持修復縣衙,規模略有完備,後因積雨又塌。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知縣衷鲲化重新修築縣衙。據縣志載,其時的縣衙建大堂五楹,稱“牧愛堂”,東為贊政廳三楹,即為協助長官辦理政事的地方;西為架閣庫三楹,即為縣衙貯存文秘案卷的地方,東西兩翼為六曹房(官吏住的房子)計十八楹。大堂前為戒石坊,坊前為儀門,監獄在儀門內西首,圍牆一道,獄神廟三間,南北牢房各三間,禁卒房三間;儀門外為壯、快、皂、捕班房,東西各四楹;儀門東為寅賓館,又前為大門,門之東西為旌善、申明二亭,又前為照壁,南為鐘鼓樓。大堂後為二堂,稱“三鑒堂”,五楹,東西房各三楹;二堂後為三堂,五楹,東西廂房各三楹;又樓旁“退思堂”三楹,堂前內書房六楹。清朝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二月,知縣張君倡率官吏,建蕭曹祠於大堂東偏,並塑蕭何、曹參二公像,同年九月落成,知縣邱景雲撰《蕭曹廟碑記》。清鹹豐三年和五年(公元1853年、1855年),捻軍攻密,縣衙設施幾乎被燒盡。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知縣楊士玉,勸民捐赀重修縣衙。
1924年,當時的執政者把贊政廳改為總務股,把架閣庫改為稅捐股,後樓稱大仙樓,東西廂房改造為樓房各三楹,又建東西花廳和草亭等建築,衙署規模初具。
1940年,時任縣長孟祥霖在亭子院南新建禮堂一座。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密縣人民民主政府仍在老縣衙辦公。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密縣衙失去其應有的職能,特別是新密新縣城的崛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轉移,更加速了老縣城的衰落,昔日輝煌的古縣衙失去了它應有的威嚴,一直被閒置,199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長期缺乏管理,年久失修,加上大自然損壞和人為的破壞,致使新密縣衙破爛不堪,境況淒涼。
2002年,有關部門成立了縣衙文物保護組,對縣衙進行了搶救性修復,七年來逐次完成了縣衙中軸線主體建築、東西廂房其他配房、監獄等修復工程。2003年12月,縣衙博物館成立,2006年6月縣衙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命名為鄭州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成為鄭州市“十佳”青少年校外活動教育基地。2008年有關部門完成了縣衙文物保護整體規劃,並通過專家評審。由於新密縣衙為國內罕見的古時建築,中央電視台在此拍攝大型古裝戲曲《花木蘭》、《陳三兩》等。
據新密文史專家魏永森撰文記載,新密縣衙內在的最大的變化應該始於1927年,之前,衙門內有縣官,有主辦公文的行簽師爺,並有主辦公文人員。門口有收發任名為搞萬(意為什麼都搞),他的責任是接觸各機關及全縣二十一保頭頭(團總)。衙門裡邊有住宿及辦公處所,設有大堂、二堂等縣官問案的地方。大堂外邊兩廂排房設有九房,即承發房、庫房、茶房、兵房、刑房、工房、吏房、戶房、禮房分別辦理各項公文。二門外兩廂排房住有八班,即頭快、二快、頭壯、二壯、頭皂、二皂、頭捕、二捕,是干內勤外差公務的。
1927年七八月,縣衙進行改革,衙門改為政府,舊有縣官(知事)改為縣長。密縣改革後第一任縣長是楊隆准,縣政府內設有第一、第二兩個科,第一科主辦一切行政公文,第二科主辦一切財政公文。衙門九房裁撤後,縣政府招考一部分書記,共計十五人,從中挑出一名書記長領導其他書記辦理縣政府一切公務,並設有辦公廳,實行集體辦公。衙門八班裁撤後,設有政務警察隊,擔任外差內勤工作。其間因戰亂不止,縣長更換頻繁,至1938年縣長張國威,只干了二十九天。這時縣長以下設秘書,一、二科改為民、財、建、教、軍、糧六科。原先的縣衙職能蕩然無存。
新密縣衙裡有中國使用年代最長的監獄
青磚灰瓦,上千年的圍牆,高達3米,上面攀著密密的鐵絲網,門旁還有一個高高的崗樓,這就是新密監獄。新密縣衙的監獄是國內僅有的古代監獄,其始建於隋代,專家稱新密監獄使用之長,是中國乃至國際司法史上的一個奇跡。
新密縣衙監獄從隋代設置後,一直沿用至2003年,歷時1400年。監獄分外監、內監、女監三部分,外監在東院,是羁押、拘留犯人的地方,牢房分為死牢、普牢和女牢。
“新密縣衙始建於隋代,是我國目前保存歷史最久的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總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縣衙內的監獄建立之後,一直為各代沿用,新中國成立後,還曾在這裡關押過罪犯,一直到2003年新密市監獄搬入新址,這座監獄才停止使用。”似乎害怕記者不了解這座監獄的分量,陪同采訪的新密縣衙博物館館長馬根在一旁向記者介紹說,“這座老監獄現存部分,分為男牢和女牢,共有25間牢房。”
現在,監獄裡面布置的有刑具,有古代刑罰烙畫,有古代五刑和男女罪犯的泥塑像展,中國有句古話:“屈死不告狀,餓死不做賊。”新密縣衙內的監獄,讓人更直觀地了解到此話的深刻含義。
“每年都有不少學校組織學生來監獄參觀受教育,也有不少貴賓來到新密,被政府工作人員帶來,了解封建社會刑罰的殘酷。”馬根先生介紹說。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古代酷刑,馬根還根據相關史料,整理出30種酷刑,制成圖畫,懸掛在牢房內。
“通過了解古代酷刑,一方面可以認識到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另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對比發現,廢棄了種種酷刑的新中國監獄,才是犯人改過自新的人性化場所。”馬根先生說。
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古建專家楊煥成曾說:“全國其他地方,如內鄉、葉縣等地的古衙署,監獄大部分已經不存在,現有建築多是後來恢復的。新密縣衙監獄的建築物基本保存完好,可以說是古縣衙的特色之一,它對於全面研究古衙署建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根據新密監獄使用的年限,完全可以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陪同記者采訪的魏殿臣先生說。
2009年的2月和7月,在一個飄雪和一個落雨的日子,記者先後兩次來到新密縣衙,來到新密縣衙監獄。新密縣衙博物館館長馬根說,前年夏天下大雨,縣衙大堂前塌了一個坑,他下去一看,原來是一處地道,高約2米、寬約1.5米,地道口設在二堂院內,向外直通向東關城外,長2000多米,後來被封存了起來。馬根事後到處查閱資料,了解到新密老城新中國成立後沒有挖過防空洞,此處地道應該是新中國成立前遺留下來的。他推測,很可能是清末民初的建築。但當時沒有往更深處想,更沒有想到地道會和地牢有關。
後來馬根聽老城一些老居民講,他們的父輩曾給他們講過地牢的事,說是古縣衙的地牢很神秘。有的老人曾經被人領著穿過縣衙長長的地道,來到地下的一間建築裡送東西,那裡關押著重刑犯;還有的說自家的老人曾到監獄裡見過地下的水牢。
馬根把聽到的和自己掌握的這些線索報告給了文物部門,新密文物保護管理所在監獄的男牢所處的位置下方進行了文物勘探,結果,在地面1.6米下發現了大面積的建築遺跡。根據鑽探的青磚等遺物分析,專家認為,男牢地下應該就是地牢所在。
這些發現,充實了新密縣衙的內涵。
新密縣衙創建於隋炀帝大業十二年,歷經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而且一直沿用到現代。圖為新密縣衙大門。
新密縣衙的監獄直到2003年還在使用,它應該是我國使用時間最長的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