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南沙新區環抱下的塘坑古村落

南沙新區環抱下的塘坑古村落

日期:2016/12/14 13:03:0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環島路和虎門聯絡道交會處。在南沙街道境內偏南,大嶺界村北面。塘坑是南沙區歷史最悠久的村莊之一,舊名銀坑、羊石。元至正元年間(1341-1368年),朱文慶(即亞寶,是深灣村朱中陽公的長孫)來此地定居,建立村落。(詳見《南沙鎮志》頁)。距今有600多年歷史的塘坑,村落古建築依山坐北向南或坐西北向東南而建,構成的村落街巷形成“井“形,巷道以青石鋪地。


    村內現存的古建築多為清代建築形制和外貌,三間兩進、二進的祠堂、古廟或前帶兩廊一進的民居,為木結構、青磚牆,多以紅砂巖石或花崗巖石築牆腳和大門夾。以木雕、石雕、灰塑、磚雕雕飾裝飾,巷道和建築的設計布局協調,具有濃厚的嶺南工藝特色。村內祠堂、廟宇、民居較多,保存較好的古建築約有14多間,有塘坑天後古廟、上坊天後廟、校尉廟、朱文慶公祠、樂畊公祠、黎氏宗祠、幾松公祠、遡暘公祠、朱氏公祠、善義公祠、善軒書室等等,另還有一些保存較差的前帶兩廊古民居。現所見古建築為清代形制建築風格,廟宇祠堂多為三間兩進,也有個別是三間三進。硬山頂,灰塑龍船脊或灰塑博古脊,灰碌瓦當,青磚牆,花崗巖石腳。祠用木雕、石雕、壁畫、灰塑等裝飾,其手工精細。村民重修廟宇、祠堂或建祠、書室,反映當年塘坑村居民生活、經濟興旺和富有。

 
    塘坑天後古廟更是南沙現有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天後廟。甚至可能是廣州最早的天後廟,這是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不可或缺的證據之一。廟內青磚牆上立有兩面重修碑,記錄了兩次重修時間,最早一次為嘉慶三年(1798年)。如今,古老的天後廟已被修繕一新“人”字封火山牆的瓦脊已拆平,有著花崗巖石腳、青磚牆、黃色琉璃瓦當等。門額左款寫著“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仲秋吉旦重建”,後牆為嶺南工藝人做的蚝殼牆,“天後宮”神位就安放在正中。古廟的門聯是一大特色。村內的校尉廟內的埤石也進一步反映和證實塘坑村當年村的一些村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