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千年陽故城或“昨日重現”

千年陽故城或“昨日重現”

日期:2016/12/14 12:41:0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故城

碎古陶

古磚

   陽故城位於棗莊市台兒莊區澗頭集、張山子鎮一帶,陽故城因魯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的陽之戰而名垂史冊。盡管時間已過去了2000多年,但故城輪廓猶在,周邊城牆遺址清晰可見,故城內到處殘留著古陶碎片。近日,台兒莊區與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又一次對古遺址進行了全面勘探。勘探之後,大戰舊址、陽故城遺址文保規劃有望“呼之欲出”。

    故城遺址上,能隨手撿到古陶碎片

    陽古城位於台兒莊區澗頭集鎮西南5公裡處。3月20日,記者實地探訪陽故城遺址,沿著城裡村村口古城牆遺址往東走約幾百米,在一條東西走向、高出地平四五米、南北寬幅20多米的長堤土壟,山東省1977年公布的山東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陽故城”的文物保護標識碑矗立其上。

    緊挨著另一座標有“陽故城”標識牌乃是國務院於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個長堤就是陽故城的北城牆。”澗頭集鎮一名了解陽故城情況的工作人員張濤向記者介紹。

    “陽城依土山而建,城周長三千多米,南北長,東西寬,大體呈長方形,至今城牆最高處(北城牆)尚高出地平面8至10米,並建有6座城門。”台兒莊區宣傳部副部長李振啟說。

    雖然歷經千年洗禮,但是時至今日,土壟上面隨處仍能撿到古陶片,陽故城內外及南部山陰,常有各種豆、罐、盆之類的陶片散見,還有磚、板瓦、瓦當、鐵渣甚至楚貝幣、銅劍、銅镞、銅印和石器等物偶現。“之前附近也有村民運氣好的話,會撿到一些箭頭,現在很多在土壟上仍留有那個年代的磚和陶瓷碎片。”李振啟在堤下不到十米的距離,未經泥土覆蓋就能很輕易的找到多個碎片。

    “周邊地區出土的古陶最多,但是以陽磚最好。這些都是經過特殊工藝加工而成,堅韌性出色,即使到了現在也仍堅硬無比,很多人得到之後都用它做硯台。”李振啟稱。

    曾進行46天搶救性發掘,共發掘4座墓葬

    經過勘測,陽故城的城牆周長3293米,南北長,東西短,當地說是“九裡單八步”。如今,城內已經被綠波浩渺的麥苗所覆蓋,在南城牆的靠西,沉浮在麥浪裡的山丘名叫米山。“當年陽國曾將米山當作疑兵之計使用。”李振啟說。

    1992年,台兒莊區文物管理部門在陽故城裡的米山東側實施了歷時46天的搶救性發掘,共發掘墓葬4座,出土文物51件(套)。1994年,市、區文物管理部門聯合對陽故城進行了歷時52天的勘探,找出了故城內的宮殿、居民區、墓區和作坊、冶鐵等遺址。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隊與當地文物部門合作,又於夏季和秋季兩次對故城遺址進行了考古鑽探調查。經實地測量,該城為長方形,其周長大約是3400余米。城東門與南門的門道寬度皆不及4米,可通行寬度都在3米左右。

    20日探訪過程中發現,在城牆的東北角的過個地方存有多個直徑不到十厘米的黑洞,“這應該是文物部門用探鏟考古用的。這種工具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並逐漸挖出一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深井,以了解地下有無文化積存。”李振啟解釋說,陽故城古物較多,曾有盜掘風猖獗一時,公安機關為此作過專案打擊。為了免遭深害,國務院於2006年批准將陽故城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勘探58天

    故城布局“摸清”

    陽故城歷經幾次發掘,但是為了掌握陽故城更為詳實的數據,前一段時日,由台兒莊區文廣新局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業技術人員聯合勘探,歷時58天。本次考古勘探進一步明確陽故城遺址內的布局,清晰勘探出遺址區內城牆、城門、宮殿、壕溝、水門、街道、房址、墓區、作坊、冶鐵等分布格局特點,為大遺址保護規劃編制提供了最詳實的資料。

    “目前,陽故城遺址考古勘探工作全面結束,很快山東省考古研究所的報告就會下來,這必將為下一步陽故城的開發和研究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台兒莊區文廣新局副局長陳永剛介紹說。

    勘探期間,台兒莊文廣新局局長戚濤實地查看考古勘探現場,詳細了解了遺址考古勘探的現狀,並根據勘探出最新的資料信息,對下一步的保護規劃、展示利用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戚濤表示,要明確責任,高度重視,高標准高質量做好大遺址保護規劃承擔的工作任務。要進一步加快陽故城遺址保護規劃工作的推進,依托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科學規劃,做好遺址的保護及展示規劃。同時,要把時間往前趕提前完成大戰舊址、陽故城遺址文保規劃工作,使台兒莊區文物保護開發工作再上新台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