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塞俄比亞,拉利貝拉整巖教堂,文化遺產,1978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13世紀時在埃塞俄比亞北部山區的山崖中開鑿出來的整體巖石教堂,共有11座,與開鑿的山洞教堂不同,在全世界絕無僅有。中世紀時被基督教稱為新耶路撒冷。
拉利貝拉整巖教堂位於埃塞俄比亞北部山區的拉利貝拉城,南距首都亞的斯亞貝巴300多千米。教堂197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關於拉利貝拉整巖教堂的歷史背景可追溯到公元330年基督教進入埃塞俄比亞的阿克蘇姆王國。至5世紀末,安蒂奧克的傳教師來此傳播基督教,但埃塞俄比亞的基督徒卻忠於原來的科普特教會。9世紀時,阿克蘇姆王國在伊斯蘭和貝賈人入侵的壓力下解體,加上拜占廷帝國的衰落,信仰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亞愈見孤立。阿克蘇姆王國瓦解後,農民起義和政治與宗教中心逐漸南移,12世紀出現札格維王朝。札格維王朝加強了與科普特教會的聯系,鼓勵傳教活動。札格維王朝的王公拉利成為國王後,定都在原名羅哈的古老小城,並改名為拉利貝拉。拉利貝拉笃信基督教,為了顯示對上帝的虔誠,特招募全國約5000名一流的工匠,在地下巖層中鑿刻而不許使用粘物質(灰沙漿),並在建築家錫迪·梅斯奎爾的率領下,花了近四分一世紀的時間,在拉斯塔高原的大片紅色火山石灰巖上開鑿了11座整巖教堂,它的建成象征12至13世紀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亞的繁榮發展。13世紀穆斯林征服北非,中斷了非洲朝拜者通往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的道路,因此整巖教堂象征建設一座"新耶路撒冷"。
組成整巖教堂的11座教堂都是用一整塊巖石雕刻鑿成,所以它的布局、比例、風格各有特色。總括而言,每座教堂均有古老的阿克蘇姆式石碑尖頂,鑿空雕成的內部結構和裝飾,如石柱形雕鑿走廊、镂空透雕的門窗及塑像、浮雕和祭壇。各教堂之間有地下過道和巖洞相通。
整巖教堂的建成是十分艱巨的。首先,人們要把覆蓋在巖層上的土壤除掉,然後,在巖層上從四周垂直往下開鑿以削出深達12至15米的巨大石塊,最後在石頭上外削內镂,而整個教堂的內部結構和裝飾都是在裡面刻出來。門窗是從裡往外镂空透雕而成,整巖教堂矗立於7-12米深的環狀通道的中央,雕刻從頂部的穹頂、天花、拱門和上層窗戶開始,一直延續至底部的地板、門和基石。為了使夏季影響拉利貝拉的大雨能順暢排出,教堂各處的水平面都有所傾斜,而建築物突出部分,包括屋頂、飛檐、過梁和窗台突出程度視雨水方向而定,可見教堂建築大師曾經匠心獨運,解決難題。開鑿工程分階段進行,一些人負責開鑿獨石,將它與周圍巖石分離,另一些則負責制作成型,碎石則是經過窗門搬運,所使用的都是鎬和槓桿等簡單工具,可見工程的艱巨。
11座整巖教堂中最具特色的是梅德哈尼阿萊姆教堂,即救世主教堂。它是埃塞俄比亞唯一一個有五個中殿的教堂,其中三個中殿分別面向東、北和南面,這是按長方形廊柱大廳式基督教堂所修建。教堂呈東西向,隔成八間,支撐半圓形拱頂的支柱成行排列其間。另外還有與它相鄰的瑪利亞教堂,它的內部建築精美,天花和拱門用紅黃綠色幾何圖案從上到下覆蓋,如希臘十字、萬字飾、星形和圓花飾。另有壁畫題材有動物,如鴿子、鳳凰、孔雀、大象、瘤牛,以及聖母瑪利亞的生活場景。而主門上是兩個騎手殺死一條龍的淺浮雕,是埃塞俄比亞聖所中少見的珍貴雕塑。
另外聖邁克堂、各各他教堂和三位一體教堂組成教堂群。而各各他教堂在兩個中殿的牆壁上雕刻它的7個真人大小的牧師系列像,在它的壁龛中還有一個基督墓。
戈爾塔教堂是拉利貝拉國王的葬地,那裡保存他的遺物,包括凳子、檔板和大十字架。聖喬治教堂的形制特別,從上至下像放在地上一個厚大的大字架。埃曼紐爾教堂是一個有3個中殿的長方形教堂,內有如木柱式的石雕,牆壁構成線條分明的幾何圖形。利巴諾斯教堂有整巖教堂和地下教堂的特點,四邊被一個環繞四周,內部挖空的長廊與山體分開,由壕溝、橋梁、涵洞相互接通構成一個個的內院。各各他教堂的基督墓、十字架教堂、聖餐面包教堂、亞當墓和天使像排列於拉斐爾教堂前,被當地稱為"彼拉多的普列托裡姆"的平台,意即所有這些遺址集中於一地,這些說明,拉利貝拉旨在重現新的聖城耶路撒冷的決心。整巖教堂的建成是非洲地區這個歷史時期的典范,也是人類創造力傑作的力證。<BR>由於年代的久遠以及氣候和人為因素,所有這些建築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氣溫的變化和巨石高度的變化,使教堂出現了裂縫。規模宏大的修復工程在20世紀上半葉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