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賞泰順的古廊橋、景寧的古剎

賞泰順的古廊橋、景寧的古剎

日期:2016/12/14 13:26:2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北澗橋

北澗橋

仙居橋

仙居橋

北澗橋

    泰順,浙南邊陲一個溫婉的小城,不曾被國人熟識,卻早已憑借“中國古橋博物館”十足的底氣在世界上嶄露頭角。它似一處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隱秘仙境,用不曾被擾亂的寧谧,為我們守護著一座又一座令人驚歎的古廊橋。

    宋風遺骨尋《營造法式》的身影

    仙居橋。NIKOND5200,1/160s,ISO1600,F/5.6

    宋代開始,許多名人賢士為避禍亂,陸續遷移到泰順這個群巒起伏、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遺憾化做實際的夢想,他們便創造了具有山區田園特色的地方文明。宋南移以後,泰順的讀書人進京趕考的機會與日俱增,泰順的整個文化格局,在南宋時便達到了頂峰。“宋林花園十八學士”就是泰順名人賢士中重要的一支。現在在北澗橋橋頭的廊橋文化展廳一層就有關於林家十八學士的詳細介紹。

    泰順的整個歷史文化格局宋代以後幾乎很少變化,也正因此,這座帶有宋代氣質的小城較為完好地保留了中國古代的審美文化和價值觀:質而實绮,癯而實腴。發纖濃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

    泰順對宋風遺骨的保留更明顯地體現在其當地的建築上,在這裡,你隨處可以找到《營造法式》的身影。刊行於宋崇寧二年的《營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築設計、施工的規范書,而這本書裡的建築法則和特點,如用料、建築寬高、斗拱樣式、柱礎紋飾等等,在現如今的泰順都能找到,這些留有宋代營造特點的建築,很多都構建於明清時期,比如建於明代的劉宅橋,采用的就是宋代的斗拱式抬梁結構。

    活著的廊橋:人與人、人與神的交流

    北澗橋頭賣茶葉蛋的老婆婆。

    有幸的是,泰順不僅保留了廊橋本身,還代代延續著廊橋文化,可以說廊橋在泰順依然鮮活著。市聲不絕於耳,孩童們在橋內你追我打,小情侶們憑欄軟語溫存,老婆婆茶葉蛋的香味兒混合著泗水特有的清新味道彌漫開來,飄過橋頭的茶館,繞過橋畔的古樟樹,帶著暖暖的氣息撫平了每一位游人的內心。

    廊橋自古以來的功用除了最基本的交通功能外便是人與人、人與神的交流。廊橋兩邊有商鋪,有民居,廊橋本身便成了一個公眾活動的場所,本地居民在這裡互通有無,那些因了廊橋慕名而來的游人,也成了當地人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渠道。

    千百年來,在人與自然界博弈的過程也逐漸形成了一些征服自然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往往依附於神力存在,於是便有了廊橋上的祭祀活動,人們通過廊橋與神明溝通,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安康,如今在北澗橋、仙居橋等廊橋上,還可看見佛龛的身影。也正是因為承載了與神明溝通的使命,泰順所有的廊橋都是飛檐翹角,以積極昂然的姿態迎接神明的降臨。

 

    最值得拜訪的廊橋

    北澗橋,疊梁式木拱廊橋,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被稱作“中國最美的廊橋”。43米的大跨度、遠離水面的高度,飛檐翹角的姿態,使得其有種展翅欲飛的感覺。當然,被稱作最美廊橋也是和其環境密切相關的。北澗橋所在之處是四水匯流之地,橋頭還有兩棵千年的古樟樹,四季變幻不同的色彩,橋身通體呈朱砂色,與藍天白雲碧水相輝映,會令人大呼驚艷。而且,北澗橋周邊的廊橋文化最為鮮活,如果想體會廊橋是如何起到人與人、人與神溝通作用的,那你一定要選擇到北澗橋去看看。

    溪東橋,疊梁式木拱廊橋,架構基本和北澗橋一樣,因此被稱為北澗橋的姐妹橋。它始建於明隆慶四年,北澗橋內有很多題字,非常值得賞玩。

    仙居橋:長虹臥波

    仙居橋,系貫木拱廊橋,始建於明景泰四年,橋屋十八間,80柱,是泰順跨徑最大的木拱橋。仙居橋的對稱性非常明顯,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足支撐在兩岸的巖石上,底座由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拼接對拱而成“八字結構”,非常穩定。大跨度的單檐造型使得仙居橋整個姿態給人一種長虹臥波的氣勢。

    三條橋:最寂寞最浪漫

    三條橋,疊梁式木拱廊橋,由原先三條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起源於唐貞觀年間,宋紹興年間進行維修。它被稱作泰順最寂寞最浪漫的廊橋。

    三條橋周圍幾乎沒有民居,是連接泰順與福建的山澗小橋,兩邊是蜿蜒的古道、郁郁蔥蔥的山林。三條橋流傳著一個關於“等待”的故事:曾有一對情人在此話別,癡情的小伙站在橋頭,一直等著自己心愛的姑娘回來。這個故事最後被譜寫成了歌曲《我在廊橋等你》,訴說著一種等不完的戀情,它比戀人之間卿卿我我的戀情還要熱烈,它會為你守候千百年,“我在廊橋等你,等你。等你一起品雲霧香茶醇又美,等你一起和墨香同沉醉。”

    薛宅橋:廊橋裡的“比薩斜塔”

    薛宅橋,系貫木拱廊橋,始建於明正德七年。據說是當地建造最穩定的一條橋。史料記載,其所在區域洪水非常大,薛宅橋也因此屢毀屢建,在長期的摸索過程當中,尋找到了最穩固的構架方式,所以直到現在,它的梁木都沒有彎曲變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薛宅橋是泰順唯一一條向一邊傾斜的廊橋,好似“比薩斜塔”一般。這裡還有個當地流傳甚廣的典故,據說當年建造薛宅橋的時候,徒弟不服師傅,師徒兩人發生了爭執,於是分頭賭氣造橋,便形成了如今一邊高一邊低的造型。

    當然,專家從建築結構上究其原因,發現其實當初選料時,三節苗的料太長導致了橋的重力向一邊壓去,歷經三百年,便有了如今趣味盎然的“比薩斜塔”。

    廊橋的工藝和傳承

    廊橋的整個建築工藝流程:選棟梁——把墨——搭橋架——上三節苗——裝牛頭梁——三節苗對接——編梁——三節苗與五節苗在編——剪刀撐——立將軍柱——扇博——蓋橋屋——上梁——上色、蓋瓦——圓橋

    形象點說,廊橋就是“編織”起來的橋,主要由三節苗和五節苗穿插別壓構成,並由將軍柱決定橋梁的高度和寬度,由牛頭梁分散橋墩的壓力,用燕尾榫承擔拉扯和固定的作用。不用一顆釘子,僅僅是通過榫卯結構穿插別壓便可保證百余年後依然堅固如初,可謂是建築史上的奇跡。

    現如今,廊橋的制造工藝已經被重新發掘並延續了下來,泰順現在共有三組人員,六個團隊在用這種傳統營造技藝建造新的廊橋,截止目前,新廊橋已經達到了16座。

    廊橋攝影攻略

    建議拍攝時間:

    仙居橋:晴天拍攝,利用陽光,表現橋體建築之感。

    北澗橋:1-2月份(此時水量不大,可充分利用河道中的石頭做為前景進行拍攝)

    溪東橋:3-4月份(此時水量適中,拍攝全景時,溪流美感最佳)

    廊橋夜景:晚上9點30分之後。(1.周圍現代建築較多,待天光完全消失後拍攝,可利用曝光隱藏現代建築。2.游客較少,可減少干擾,簡化畫面。)

    1、控制光比

    白天拍攝廊橋經常會遇到光比較大的情況。為了能記錄更多的場景細節,可優先保留重要高光細節,之後開啟相機D-LIGHTING功能,或通過後期處理軟件提亮暗部細節。即可獲得較為理想的照片效果。 
    廊橋夜景。NIKOND5200,1/2s,ISO500,F/6.3

    2、夜景拍攝

    拍攝夜景廊橋時,我們可以利用廣角鏡頭采用低角度拍攝的方式,展現出廊橋的內部建築結構及匯聚美感,配合小光圈的使用,還可使燈光產生星光的美感效果;如果在廊橋、附近有相關的古建走廊,也可以利用框架式構圖風格,將遠近的建築相結合,既可展現主體的全貌,又可交代主體所處的生態環境。當然,三腳架是必不可少的。 

    廊橋周邊生活氣息。NIKOND5200,1/200s,ISO400,F/8

    3、記錄廊橋周邊的生活氣息

    很多當地居民會在廊橋周圍做一些旅游紀念品的小生意。所出售的商品和她們的狀態,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拍攝對象。如果將特色建築也合理的融入畫面,便可得到凸顯地域性的文人照片。

    4、鏡頭的選擇

    在很多情況下,由於位置的制約,我們無法拍攝到廊橋的全貌,此時的超廣角鏡頭便會大顯身手(超廣角鏡頭一般指14-24焦段)。在超廣角鏡頭也無法完整囊括的情況下,我們便可利用多張接片的方式達到目的。 
    前景的運用。NIKOND5200,1/80s,ISO320,F/11

    5、前景的運用

    單獨拍攝一個廊橋固然可以展現出外面建築美感,但往往只能做為說明性的照片,或多或少會缺乏一些藝術美感。我們不妨在周邊走一走,一般廊橋下面都會有河流,趕上水量不大的時候,還可以看到大塊河石或岸邊的水車,以這些元素做為前景,不僅可以使照片產生立體縱深感,而且還可以提升照片的藝術美感。

    雨天拍攝硬件准備:

    其實木質的古建築在雨天拍攝會帶有一種特別的美感,好像整個建築都被籠罩著一層淡淡的詩意。如果想要在雨天拍攝廊橋,那麼一定記得做好如下准備:

    1、使用一個能全天候防雨的攝影包。

    2、為相機准備一個防水罩。

    3、盡量使用大變焦鏡頭,既可減少換鏡頭的麻煩,又可降低感光元件進灰、進水的風險。

    4、在攝影包內放置一包干燥劑,可降低攝影器材受潮的風險。

    5、准備三腳架。雨天光線較弱,就需要用比較慢的快門速度進行拍攝,這時候使用三腳架可以確保獲得更清晰的圖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