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明朝中期嘉靖年間古代北京城的建設達到頂峰

明朝中期嘉靖年間古代北京城的建設達到頂峰

日期:2016/12/15 1:19:3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朱棣認為,北平風水好,成全了他的皇帝夢。此外,他還認為,當時的故元勢力,嚴重威脅著明朝北方的安全。都城設在北京,“天子守國門”,利於北疆防務,更能有效控制北方地區,保證明王朝的千古基業。從明永樂元年,明朝決定遷都北平,到明永樂十九年正式定都北京,經過了18年。

  明代的北京內城共有9座城門

  明朝的北京城是依照《周禮·考工記》的禮制,在元代舊都城的基礎上,吸取歷代都城規劃優點,又參照南京規制,重新規劃營建而成的一座新的都城。工程主要包括宮城、皇城、京城和廟、壇、鐘鼓樓等,著重加強了城內的宮殿建設。 

  明朝初期北京城由裡、中、外三重組成,分別是宮城、皇城、京城。到了明朝中期嘉靖年間,為加強對北京城的防備,又在京城外面加築了一重城牆,稱為外城。外城建成之後,北京為四重城。原本外城要全部包圍京城的四面,計劃修建60公裡,但由於財力不足而未能最終完成,只在南面修建了14公裡,使京城的南面多出一塊。這樣一來,北京城便形成了“凸”字形的特殊形狀。至此,古代北京城的建設達到頂峰。

  明朝的外城,包著內城的南面,修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當年主要是為了防御塞外騎兵騷擾,於是按照“城必有郭,城以衛民,郭以衛城”的規制,修築外城。城牆用磚包徹,城牆外面挖有護城河。外城共有7座城門:南面中為永定門,東為左安門,西為右安門;東面南為廣渠門,北為東便門;西面南為廣寧門(清改稱廣安門),北為西便門。

  明朝的內城,初稱京城,也稱大城,明嘉靖年間修建外城後便叫內城。內城基本上取元大都舊址,明初北牆向南移5裡,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後又將南城牆向前推移到今正陽門一線。全城周長約22.5公裡,城牆高12米,牆內外用磚包砌。城牆四隅,建有角樓。城牆的外面,環繞護城河。

  北京2號線地鐵就是在原內城城牆和護城河的位置修建的。內城共有9座城門:南面為正陽門(即元代麗正門)、崇文門、宣武門,東面為朝陽門、東直門,西為阜成門、西直門,北為安定門、德勝門。正統年間,九門之外,各立牌樓;內城九門樓建成之後,崇樓峻閣,居若金湯,崔嵬宏麗,煥然一新。

  皇城在內城中央,城牆周長約9公裡,四面共有7座城門:正南為大明門(清改稱大清門),其東轉為長安左門,西轉為長安右門,中為承天門(清改稱天安門),東為東安門,西為西安門,北為北安門(清改稱地安門),皇城的城牆用磚包砌,塗以紅色,上面蓋著金黃色琉璃瓦。我們今天看到的天安門、中華門兩側的紅牆就是皇城的南城牆。皇城同樣被列為禁地,民間百姓,擅自闖入,杖責一百。(萬歷《大明會典》卷一百六十四)

  宮城就是皇宮,今稱故宮,又稱“紫禁城”(紫微星垣名為紫宮,而皇帝的居所宮禁森嚴,故被稱作紫禁城),是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地方,也是北京城的核心,所謂的天下之中。故宮共有4座城門:南為午門,北為玄武門(清改稱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72萬余平方米,宮牆高10米,四隅有角樓,城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俗稱筒子河),是世界上最宏偉的皇宮建築群。午門是故宮的正門,主要供皇帝出入使用;東華門主要供二品以上官員出入,皇帝遺體出殡時也經由此門;西華門主要供帝後到西苑、西郊各園時出入;北面的玄武門(神武門)主要供帝後到景山、皇後祭先蠶出入,以及宮中其他人日常出入。清朝時每三年一次挑選的秀女也走此門。本文由 古建磚瓦 http://www.gujianzhuanwa.net收集整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