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日期:2016/12/14 11:04:0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2016年10月28至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北海市人民政府、中國考古學會主辦,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北海市合浦縣人民政府、北海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承辦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西北海市、合浦縣隆重舉行。
自漢武帝設置合浦郡以來,合浦逐步成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合浦附近發現了城址、墓葬、窯址等大量漢代遺址,其中包括大浪古城、草鞋村遺址,以及風門嶺漢墓、母豬嶺漢墓、九只嶺東漢墓等近萬座漢墓群。大浪古城遺址中央有大型夯土基址,城西門外臨江處還有碼頭依存,是一處西漢中期前後的城址。在草鞋村遺址發現窯址、建築基址、城牆和護城河,年代從西漢早期延續至東漢晚期和三國,很有可能是東漢時期的合浦郡治。合浦漢墓群出土了許多琉璃、琥珀、瑪瑙、水晶、肉紅石髓、金花球、香料、胡人俑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輸入或是中外文化交流產生的遺物。這些城址、墓葬、手工業作坊及琉璃、琥珀等遺物,對於研究漢代合浦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義。在會前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會議主辦方說明此次會議選址在北海市的主要原因在於北海合浦縣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弘揚“海絲”精神,促進漢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的深入開展,推動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白雲翔研究員主持。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副巡視員、廣西文物局副局長謝日萬,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安文華,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考古處副處長王铮,北海市委副書記、北海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李延強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發來書面致辭。參會學者來自比利時、德國、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以及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考古文博機構和相關高等院校,參會人數共計130余人。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103篇,內容包括漢代絲綢之路與邊疆考古研究、漢代城市與聚落考古研究、漢代陵墓考古研究,以及漢文化考古研究等諸多方面。光明日報、新華社、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文物報、中新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等新聞媒體記者到會采訪報道。
開幕式結束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做了題為《“絲綢之路”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的學術報告,探討了關於“海絲”的國家決策與行動的問題,並表明海上絲綢之路以商貿為主,是一條和平之路。北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市委宣傳部部長朱會東做了題為《“一帶一路”構想下北海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的保護與管理》的學術報告,介紹了北海在“海絲”史跡保護與管理方面的工作。北海市文物保護與博物館等相關機構廣泛參與考古發掘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北海市政府積極推動北海與“海絲”沿線國家在文化領域開展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熊昭明做了題為《合浦漢墓出土文物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術報告,分析了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作用和歷史意義,對合浦漢墓及其出土相關文物進行了簡要介紹,探討了合浦地區輸出、輸入文物與外來因素的影響,並對合浦地區城址及港口位置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探討。
2016年10月28日下午、29日全天進行了9場分組發言和討論。與會代表圍繞漢代絲綢之路與邊疆考古研究、漢代城市與聚落考古研究、漢代陵墓考古研究,以及漢文化考古研究和國外相關考古研究等議題進行了發言和討論。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