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龍山書院200年滄桑
日期:2016/12/15 0:43:5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沿著煙洲書院再往西走,我們遇見了比煙洲書院更早100年的龍山書院。雖然這裡的文物古跡已沒那麼完整,但當面對那200多年前的石碑之時,鄉民們踴躍捐資修復書院的情形又歷歷在目。
在這座古隆都最高學府,除兩塊重修書院時保留的石碑外,舊時的龍山書院古建築群現今只留存下前殿部分,以及兩側的西齋和東齋。然而讓人興奮的是,當打開塵封已久的檔案時,除了久負盛名的歷史名人外,建國以後畢業的每一個學子都被母校記錄在案。
起源:建於乾隆年間
據史書記載,龍山書院原址在龍眼都(隆都舊稱)坑口圩(即今隆圩),乾隆23年(公元1758年)由知縣魯楷倡建,後一度敗落。
乾隆58年(公元1793年),裡人李巽觀、楊汝任、劉升萬、梁善參等籌備興復之事。自此,龍山書院煥然一新。
1911年民國建立後,龍山書院易名隆都高等小學堂,為隆都最高學府。之後經過多次名稱更改。1978年夏,學校復稱龍山中學至今。從書院興建至今已承傳254年之久。
重訪:書院前殿與重建石碑仍在
目前的龍山書院已變身龍山中學,坐落在沙溪鎮政府旁。在校門外一眼就可以看到“龍山書院”的牌匾。書院古色古香,外牆已鋪蓋了一層琉璃瓦“保護層”。前殿的左右兩邊,分別鑲嵌有行書陰刻“西齋”、“東齋”石匾。龍山書院的左右兩翼,又與四周的教學大樓連接,形成了一個“口”字形狀。
目前東西齋在重修後已經變成了會議室與榮譽室。據介紹,舊時學子初進書院,便要先進“東齋”學習,而學到一定程度後方能進入“西齋”,類似於近現代的分年級教育。另外,為了與書院的風格相統一,校內的教學樓皆建成宮殿一般。在1998年學校大門修建前,書院前殿的前後門還會定時開關。古老的門闩與門環聲相應。
踏入書院,穿過高三教室就來到一堵牆壁處,牆壁中嵌入式保護著兩塊約長2米,寬不到1米的石碑。這石碑就是乾隆58年書院遷址於此時立下的。一塊為《遷建龍山書院碑記》,另一塊則為《鄉民捐資書院芳名錄》。他們已經歷了200多年的風吹雨淋。
承傳:1951年後畢業生資料都在檔
曲折的歷史與鄉民、華僑、校友積極捐資助校成為龍山書院的一大財富。然而最讓龍山書院驕傲的就是成為名人執教聚集地。較突出是國民黨元老之一的胡漢民,國民政府政學系的領袖楊永泰,以及建國前譽為廣州數學界四大天王之一的劉芙初等都曾在這兒執教。
1949年4月底中山解放,1950年1月龍山中學被接管。除散失了部分1951屆前學生的資料外,從1951年至今所有畢業生的資料龍山中學都保留在其檔案館中。
打開一份1949年呈報的《中山縣第二區區立第一中學校普通科中學類各級學生一覽表》,雖然該檔案已被白蟻啃掉了一部分,但用繁體字書寫的行書赫然在目,歷史的厚重感迎面撲來。
在這份檔案中,不僅收錄了學生的姓名、年齡、性別等基本信息,甚至連去向都做了一個統計。另外,學生每個學期每一科的成績都能精確到小數點後一至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