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8月11日電 記者劉堃茹 坐落在清水江邊北岸的貴州台江縣施洞古鎮,山川綿延,坡嶺逶迤,是世界上苗族聚居最集中的縣份,堪稱“天下苗族第一縣”,史稱“苗疆腹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返璞歸真,重返大自然”四大景區之一。
施洞古鎮,苗語稱“展響”,意為“貿易集地”。鎮轄區面積108平方公裡,人口1.5萬人,其中苗族占總人口99%。芳寨、塘壩、塘龍、偏寨、石家寨、楊家寨等村寨依山傍水而築,宛如一只平臥江岸的巨大蚌殼。此地亦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鎮裡文物古跡較多,有“蘇元春公館”、“一品夫人墓”、“明代藏鼓洞”等名勝古跡。
境內苗族風情濃郁,“淳樸近古”。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有遺傳完好的苗族文化,尤其是服飾,品類繁多,精工刺繡,別具一格,被喻為“寫在身上的史詩”和“用針線凝結的音樂”。這裡民族節目繁多,有“大節三、六、九,小節月月有”之稱,是世界絕無僅有的“獨木龍舟節”和享譽海外的“苗族姊妹節”的發源地。
施洞古鎮的歌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堪稱“苗族歌舞的海洋”。有聲韻悠遠的苗歌詩篇,苗族的銅鼓舞,節奏明快、舞姿優美,別具特色的木鼓舞,舞步剛健,舞步粗犷,從中可見苗族之精神。
文化古鎮施洞,不僅山水風光旖旎迷人,而且民族風情獨特濃郁,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地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集地。在這裡,可欣賞到歡樂從容的蘆笙曲,悠揚婉轉的情歌對唱,高亢嘹亮的苗嶺飛歌,獨具特色的半邊獨木吊腳樓,世界唯一的苗族獨木龍舟;可觀賞到富麗堂皇的服飾、銀飾和精美絕倫的苗繡、剪紙藝術,還可領略到苗家獨特的飲食文化,更可欣賞到東方最古老的情人節、藏在花蕊裡的節日——貴州苗族姊妹節以及蘇公館、兩湖會館等文物古跡。
2006年6月,施洞苗族姊妹節、苗族古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施洞獨木龍舟、苗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6月,施洞苗繡、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織錦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施洞古鎮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旅游資源豐富,是歌與舞的海洋,是情與愛的世界,有“文化藏在身上,史書從頭讀起”之說,是聞名海內外的“貴州苗族姊妹節”和“獨木龍舟節”等傳統民族節日的發源地,每年都吸引著大批的中外游客前來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