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日本“枯山水”庭園
日期:2016/12/15 0:58:4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對冥想和參禅感興趣的游客到日本京都往往不會錯過感受日本特有的“枯山水”庭園的機會。據稱,這種以白砂、石塊和苔藓等簡樸元素構造的精神化庭園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園領域的體現。
坐落在古城京都西北的龍安寺石庭被公認為日本“枯山水”的代表作。走進它的前庭,便看到一塊長方形“砂地”:面積不大,長25米,寬10米;白色的砂石被細細耙過,留有整齊的紋路,砂地上擺放著十幾塊形狀和大小各異的石頭,石塊周圍長有苔藓;砂地外緣有一圈整齊的石塊砌好的小溝,溝中無水,填滿了深色的碎石。
與郁郁蔥蔥、小橋流水式的華麗庭園相比,“一沙一世界”的“枯山水”乍看毫不讓人感覺驚艷,但靜坐在廊下面對它,就漸漸生出一些意味。三兩塊一組的石頭擺放似乎不經意,但和諧自然。耙好的白砂在石塊組群周圍呈同心波紋狀,仿佛水波在小島周圍泛起。包圍石庭的低矮土牆上交融土黃色與黑色,仿佛古樸深邃的背景,加以矮牆外高大深綠的松柏包圍,整個石庭仿佛線條簡單、含義深遠的一幅水墨畫。
這一“枯山水”庭園據說是1525年逝世的日本畫家兼庭園師相阿彌生前創建,而建造圍牆的土曾用菜籽油加工,隨著時光流逝,油漸漸滲透出來,形成獨特色彩。
龍安寺寺務所一名工作人員說:“這裡每年的游客超過73萬人次,相當於每天2000多人次。枯山水庭園要時常整理,平均每周重新將白砂耙制一次。庭園象征的東西,要靠參觀者自己去冥想、去尋覓。”龍安寺還特意為盲人設置了可以撫摩的桌上枯山水,縮小版的石庭也有細細的砂石紋路和三兩一組的石塊。
京都西北銀閣寺內的“枯山水”則給人另一種想像空間。在錦鏡池旁,有一個用白色砂石堆成的圓台“向月台”,這座高1米左右的圓台據稱代表了富士山;旁邊是細心耙成沙灘狀的一彎面積不大的白色砂石,名為“銀沙灘”,給人以水波蕩漾的感覺。這一“枯山水”掩映在松柏之間,與兩層的銀閣、池塘組成一幅和諧的畫卷。
不僅這兩處,在京都大德寺的龍源院和大仙院等地,也都有“枯山水”的名作。在京都不少名勝寺廟內,時不時就能看到一小片或深或淺的砂石地,被細細耙過,點綴有形態各異的石塊等,與周圍相當和諧。
據介紹,在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園林典籍《作庭記》中首次記錄了“枯山水”。這種庭園建造方式在公元14世紀到16世紀的日本室町時代逐漸從寺社園林走入武家和皇家園林,並逐步與真山水分離開來。有研究者認為,源自中國的佛教宗派禅宗被日本接受後,一些禅宗修行者為了自我修行而創造了“枯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