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四合院建築的油飾---古建築彩繪

四合院建築的油飾---古建築彩繪

日期:2016/12/15 1:22: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傳統建築的油飾分為油灰地仗和油皮兩個層次,用於四合院民居的油飾也不例外。
1.油灰地仗
   油灰地仗(簡稱地仗)是由磚面灰(對磚料進行加工產生的磚灰,分粗、中、細幾種)、血料(經過加工的豬血),以及麻、布等材料包裹在木構件表層形成的灰殼,主要起保護木構件的作用,由於在它的表面塗刷油漆,所以,它又是油漆的基層。清早期以前的地仗做法比較簡單,一般只對木構件表面的明顯缺陷用油灰做必要的填刮平整然後鑽生油(即操生桐油,使之滲入到地仗之內,以增強地仗的強度韌性及防腐蝕性能)。清早期以後地仗做法日益加厚,出現了不施麻或布的“單披灰”,包括一道半灰、兩道灰、三道灰乃至四道灰做法,更講究的則有“一布四灰”、“一麻五灰”、“一麻一布六灰”,甚至“二麻六灰”和“二麻二布七灰”等做法。講究的四合院木構地仗,重點構件要做到一麻五灰,其余構件大多做單披灰地仗。王府建築的地仗可厚於—麻五灰。

  在木構件表面做地仗,在清代早期已形成制度。清代以來,木構地仗所以出現越做越厚的趨勢,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清代建築多承自明代,因年久反復修繕,原有構件大多不太平直圓順,稜角也不完整,只能通過加厚地仗、使麻糊布、過板閘線等工藝手段得以再現昔日光彩;其二,實踐使人們懂得,很簿的地仗是不能長期抗御自然界各種侵蝕的,因此加大地仗厚度,加強地仗的拉力(糊布或使麻),也就成為必然。

2.油皮及色彩

  (1)四合院建築油飾的色彩 塗刷在構件表面的油漆及塗料的色彩,對四合院整體環境的色彩構成,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歷來倍受重視。

  傳統的油飾色彩,一般都是由高級匠人將顏料入光油或將顏料入膠經深細加工而得。明清時期,適於古建油飾彩畫的顏料是非常豐富的,僅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中所列的關於油飾的色彩,就不下20種之多,如朱紅油飾、紫朱油飾、柿黃油飾、金黃油飾、米色油飾、廣花油飾、定粉油飾、煙子油飾、大綠三綠及瓜皮油飾、香色油飾等等。塗料有廣花結磚色、靛球定粉磚色、天大青及洋青刷膠、紅土刷膠、楠木色等。由於當時已有如此豐富的油飾色彩,所以,用於建築的油飾色彩也就十分豐富了。近年來出現的四合院油漆僅紅綠兩色的現象,顯然是不符合歷史傳統的。

  (2)油飾色彩的變化及與建築等級和裝飾效果的關系 王公貴族居住的建築,大多采用明亮鮮艷的紫朱油或朱紅油進行裝飾(多見於大門),以體現王侯“凡房庑樓屋均丹楹朱戶”的非凡氣派,以顯示宅主人顯要尊貴的社會地位;而一般官員、平民住宅只能用較灰暗的紅土煙子油或黑紅相間、單一黑色的油飾,這些正好符合建築色彩庶民采用“黝”與“黑”的等級要求。

  從王府建築的紫朱油到一般民居的紅土煙子油不僅體現了等級差別,而且說明古人是非常善於運用色彩的。紫朱油與紅土煙子油,雖同屬紅色系列,但二色之間無論就其彩度、明暗度或是色相色溫,都有許多細微差別。古人正是利用了這些差別,不僅避開了一般民宅用紅與王府用紅之間的忌諱,體現了等級差別,而且在色相運用上又保持了相互間的和諧與統一。

  大多四合院廣泛采用紫朱油或紅土煙子油,還因為這兩種顏色同屬帶紫色調的暖紅色,它可以營造出一種親切熱烈的氣氛,非常適合於四季分明的北方的居住環境。這種暖紅色調,可與其周圍的青綠彩畫、大面積的青磚灰瓦產生冷暖對比,為建築物帶來盎然生機。

  一般的民居四合院也運用高彩度的朱紅顏色,但這種運用是有節制的,一般只用於建築檐頭的連檐瓦口花門墊板及用來強調某些特殊部位、強調明暗對比的地方。
四合院油飾色彩的運用中,再一個常見而且具有濃郁地方特點的用法是,用黑色油(煙子油)與紅色油(紫朱油或紅土煙子油)相間裝飾建築構件,這種做法稱為“黑紅淨”。如椽望用紅色油,下架柱框裝修用黑色油;大門的檻框用黑色油,余塞板用紅色油;門扉的攢邊用黑色油,門聯地子用紅色油。這些都屬於黑紅淨做法。這種裝飾可產生穩重、典雅、樸素而富於生氣的效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