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建言:采用科學技術手段保護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1:39:3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從保護現狀調查情況來看,我國古建築面臨著嚴重的潛在威脅,亟待采用科學技術手段加強保護。
一是防震保護。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地震分布帶,地震的不可預見性和巨大的破壞性對古建築的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古建築歷經時代久遠,其材料不可避免產生老化,強度亦有不同程度下降。為了有效抵抗地震作用,應采取科學技術手段准確評估古建築的抗震性能結構現狀,發現結構的抗震安全隱患,以及構造連接的薄弱環節,並及時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
二是防火保護。我國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輔以裝飾用油漆彩畫。上述材料都是易燃材料,容易因自然或人為因素誘發火災。我國古建築的現有高壓消防系統普遍覆蓋不全面,大量古建築周圍沒有消防設施。同時,防雷避雷設施不健全,古建築因雷擊損壞引發火災事件時有發生。與古建築接觸的電氣線路多有老化,因發熱等因素很可能引發火災。因此,亟需應引入高科技手段,提升古建築的消防能力,改善已有的電氣線路,增設避雷設施,采用先進可靠的火災隱患監控設備及撲救工具,將火災的破壞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三是防蟲保護。白蟻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社會性昆蟲,通常以木材的纖維素為食,破壞木結構為主的古建築,甚至導致古建築倒塌。我國部分地區尤其是南方地區古建築存在白蟻侵蝕的嚴重問題。盡早發現蟻害和掌握蟻情對於保護古建築安全和控制蟻害蔓延至關重要。但是,通常白蟻活動十分隱蔽,僅憑肉眼很難察覺。傳統方法是敲擊可能出現白蟻危害的部位,根據聲音判斷內部是否存蟻,這一方式可靠性差。應加大科技防治白蟻的投入,利用現代電子技術進行白蟻檢查和探測,以有效減小白蟻對古建築的破壞。
四是安全保護。隨著社會進步和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古建築參觀和游覽的觀眾日益增多。由於古建築年代悠久、承載性能退化,對觀眾的數量要求有一定限制。應引入高科技手段,加強觀眾的流量監測和控制,提供古建築承受能力預警措施,避免因觀眾過度擁擠發生踩踏等事件,造成人身傷害。同時,避免古建築因負荷過重,造成開裂、變形等安全問題發生。
五是健康監測。從對古建築安全現狀評估角度看,傳統的目測、尺量手段並不能獲得古建築材料、結構特性以及承載負荷能力的詳細數據。采取高科技手段對古建築進行實時監測,開展健康體檢,有利於及時發現存在的結構問題,消除安全隱患。應鼓勵和支持古建築監測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從文物建築、室外陳設、植物動物、環境質量、氣象條件、游客動態、安全防范、基礎設施、監測保障等多角度開展監測工作,實現古建築的實時預警和及時保護,以實現其延年益壽的目標。
為提高我國古建築的保護水平,推進科學技術手段在古建築保護中的應用,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科技經費投入。古建築的保護需要科技經費的支撐。加大在古建築科技保護方面經費的投入,滿足古建築科技保護所需的現代科技設備引進、人才培養、技術更新等科技經費支出,調動管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解決我國古建築管理部門面臨的科技保護所需經費不足導致設備落後、人才匮乏等問題。加大科技經費的支持,有利於古建築保護朝著現代化、科技化、系統化和全面化發展,為古建築健康長壽提供堅實的基礎。
2、加強科技硬件的應用。對古建築開展科學評估和監測離不開科技硬件的支持。通過先進的測量技術和測量工具,可以獲得古建築內部殘損的真實情況,有利於准確評價古建築防震能力,並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古建築的防火工作,需要現代化的消防系統及高科技的火災隱患監測、撲救系統作為後盾。推進供配電系統的智能化和安全性,擴大對古建築采取現代化的避雷設施,推廣實施古建築變形監測系統、白蟻監測系統、觀眾動態檢測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等科技監測平台,提高古建築抵御各種破壞風險的防護能力。
3、加強科技人才培養。科技人才是古建築科技保護的主要執行者和生力軍。古建築科技人才應具有對古建築安全現狀的評估和分析能力,具有掌握應用於古建築保護高科技設備的使用和創新能力,具有對古建築健康監測系統的運用和開發能力,並具備采取科學方法解決古建築保護過程中面臨的其他難題的能力。應培養各個專業的科技人才,實現對古建築保護方法的科學化、合理化及有效化,以達到最大程度減少古建築潛在的安全隱患,使之延年益壽。
4、加強古建築科技保護的研究。古建築的科技保護水平提高依賴於相關研究成果的進步。在合理有效保護古建築的前提下,基於研究手段,可以獲得更為先進的科技理念、手段和技術。建議以研究為主導、以價值評估與保護為核心、調動各個科技專業力量,恢復並延續古建築的健康狀態,探索研究性保護修復的方法與多學科合作修復的途徑。通過實現“研究性、預防性”為主的科學方式,推進古建築的有效保護。來源: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