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官渡千年小鎮 感受滇池古老文化
日期:2016/12/14 10:17:3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走進官渡小鎮,飄著金黃旗幡的玉器店、古玩店、字畫店、小吃店、百貨店以及廟宇塔寺、亭台樓榭等建築,裹挾著歷史的氣息撲面而來。望著盈滿古典風情的千年小鎮,似乎闖進了遠古的歲月裡。
官渡原名“窩洞”,位於昆明東南郊、滇池湖北岸、寶象河下游。“窩洞”這個怪異的地名,其實折射出遠古時代茹毛飲血、穴居野處的先民們與自然搏斗的生存狀態。那時在此居住的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蕩舟滇池,耕湖牧漁,安居樂業。然而,孜孜不倦的牧漁生活依然讓他們食不果腹、饑腸辘辘,人們便開始尋覓它物以解饔飧不繼。他們選中了滇池湖裡柔嫩味美的螺蛳作為填補食物,久而久之,吃剩的螺蛳殼堆積如山,蔚為壯觀,成了後人駐足觀看的名為“螺峰疊翠”的一道景觀。因長期食用螺蛳的關系,在這裡生活的先民連棲息地也用螺蛳的外形冠名,“窩洞”於是名播四方並且成了新石器時代貝丘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到了宋代,“窩洞”設渡口,過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因此“窩洞”便順應時勢改名“官渡”,並逐漸演變成為滇東北一大集鎮和交通要沖。
需要贅述的是,“窩洞”改為“官渡”後,這一方土地便喧囂塵世,土木大興。達官貴人修建行宮,名流賢達建造別墅;與其銜尾相隨、接踵而起的是佛、道、儒等不同流派的文化浪潮和風格迥異的大小建築。至此,這個不到兩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蜂擁而至地聳立起了耀人眼目的亭台樓閣、塔寺廟宇。從唐朝開始至清末時期為止,修建的五山(螺峰山、雲台山、觀音山、許家山、莊家山)、六寺(妙湛寺、法定寺、觀音寺、五谷寺、燃燈寺、飛梁寺)、七閣(文明閣、凌雲閣、魁星閣、斗姆閣、玉皇閣、鎖水閣、毗盧閣)、八廟(土主廟、岳王廟、文廟、娘娘廟、太乙廟、土地廟、火神廟、武廟)等景觀,成為了官渡乃至昆明地區聞名遐迩的標志性建築。這些標志性建築不但記錄著官渡不同時期的歷史滄桑和悲歡,也記錄著昆明從唐代興建到晚清衰敗這段歷史的文化盛衰與枯榮。
就宗教建築而言,官渡建造最早的寺廟是始建於唐朝的供奉摩诃迦羅的土主廟。土主廟前廊後廈,穿斗式七檀梁架結構,宏偉壯觀;特別是大殿正面屋檐下的清式九踩四翹如意斗拱,頗具特色。土主廟從誕生起就與官渡一道穿越風雨滄桑,塑造著不同時期的滇地文化。在官渡古鎮宗教建築中,最引人矚目的還是妙湛寺前的金剛塔。因為當時沒有水泥,建造金剛塔頗費周折。官渡匠人用螺蛳殼拌黑膠泥夯實做地基,再打下數百根沙松樁固定,然後用糯米飯和糯米湯拌紅土作墊層,一塊一塊地砌上塔石。官渡的千家萬戶為了修建金剛塔,傾囊相助,用盡了家中的糯米。官渡的匠人和百姓用自己的智慧和天賦,為後人建造了一座獨樹一幟的驚世景觀。金剛塔也成了我國建造時間最早,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塔。塔與妙湛寺的兩座密檐磚塔交相輝映,不僅體現了“有容乃大”、“顯密並舉”的佛門精神,而且錯落有致的建築以及耐人尋味的品字型布局,無不浸透著宗教文化的靈光和建築藝術的魅力,構成了官渡古建築群的核心地位。
探尋古風盎然的官渡小鎮,其實就是探究滇地的古老文化。毋庸置疑,現在的官渡與古時的官渡已經迥然有別。隨著波光雲影的滇池湖水的消瘦和湖岸線的漸行漸去,古時熙熙攘攘的官渡埠頭如今已經變成了古樸典雅、寂靜幽深的街巷,人們只能從“古渡漁燈”、“螺峰疊翠”、“雲台月照”、“杏圃牧羊”、“凌雲煙缭”、“滇南草坪”、“金剛夜語”、“筆寫蒼穹”等官渡八景中去想象官渡埠頭昔日的輝煌,從古香古色、迂回曲折的舊街老巷中去揣摩當時滇人生活的一鱗半甲。我們縱然知道演變的歷史無法復原,張開翅膀的想象總會失真,然而卻能在想象和揣摩的氛圍裡充分享受到再創造的滿足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