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廟修繕工程的保護實踐和思考
日期:2016/12/14 11:39:3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歷
代帝王廟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是供奉祭祀上至伏羲、軒轅祖先,下至明、清各朝的歷代帝王和名臣的場所,是我國唯一紀念歷代帝王名臣的壇廟。明清兩代皇帝在此崇祀歷代開業帝王和歷代開國功臣。乾隆幾經調整,最後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更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它是中國古建築寶庫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內外華人祭祖炎黃、頌揚先賢、增強歷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場所。
歷代帝王廟因年久失修損壞十分嚴重,2000年北京市遷出占用單位北京159中學,作為重點工程對帝王廟進行大修。我所承擔修繕設計任務後,組成強有力的設計班子,遵照文物法規定的“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緊密結合帝王廟的實際情況,仔細勘察,認真制定切實可靠的修繕方案,與施工單位密切配合,對帝王廟進行為期三年的精心保護修繕。歷代帝王廟保護修繕工程榮獲北京市長城杯獎,並和內蒙古通遼孝莊園達爾罕王府設計雙雙斬獲第一屆中華建築文化獎一等獎,是文物古建築保護修繕工程的典范。
1
歷史沿革
歷代帝王廟在2000年大修前由北京159中學用作校捨。而歷史上的第一座歷代帝王廟卻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創建的。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選址於欽天山之陽創建歷代帝王廟,將“五帝、三皇及漢、唐、宋三朝的創業之君俱宜於京師立廟致祭”。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又擴大了享祀的陣容,除帝王外,增添了有功勞的名臣從祀。這時,歷代帝王和功臣的享祀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固定的制度,重點突出了三皇五帝的崇高祖先地位和對創業帝王、功臣的敬仰之情,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帝王的祭祀體系。
靖難之役後,永樂依南京宮殿、壇廟規制修建北京城,卻唯獨沒有建歷代帝王廟。因而在遷都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每年的祭祀都是由皇帝親自派遣大臣或由駐留在南京主管禮樂的太常寺官員遵旨進行。在北京,皇帝只是在每年的春天郊壇祭祀時附祭歷代帝王的牌位,這只是一種臨時性的安排而不是長久之計。
嘉靖九年(1531年),嘉靖帝“令建廟於京師。以歲仲春天行祭。而罷南京廟祭”。嘉靖十年(1532年)正月於保安寺舊址上開始營建歷代帝王廟,至嘉靖十一年(1533年)夏竣工。竣工後的八月嘉靖帝由中門入廟親祭。從嘉靖十一年(1532年)到清末(1911年)的380年間,北京歷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大典。據史志等資料,歷代帝王廟在歷史上有三次大規模的修建,即:明嘉靖十年、十一年的初建,清雍正七年的重修以及清乾隆二十九年的再次修繕。建國後,在1949至1990年前後近40年中,有關部分曾對帝王廟進行過檢查加固,但並未對帝王廟進行過修繕。九十年代前後,北京市文物局和西城區教委曾對歷代帝王廟進行過搶修,但仍沒有進行徹底修繕。
2
規制格局
歷代帝王廟在明代初建時就已具規模,現存主要建築:山門、景德門、景德崇聖殿、東西配殿、南側的兩座碑亭以及神廚神庫、宰牲亭、井亭,包括現有的掖門、圍牆,均保留明代建築特征,北側兩座碑亭和前院東側的鐘樓、具有清代建築特點。已損毀無存的祭器庫、燎爐、牌坊、石橋等,大部為明代初建,典守房等為清代添建。在成書於雍正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中載有一張《帝王廟總圖》,另外,完成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乾隆京城全圖》中也有對歷代帝王廟較為詳實的描繪。
圖/帝王廟總圖(《古今圖書集成》)
圖/《乾隆京城全圖》中歷代帝王廟圖
兩圖對比來看,清代早中期,歷代帝王廟主要前後主要分為兩進院落。帝王廟南面街道兩端各有牌樓一座,與廟門相對,在街南面有影壁一道。中路往北依次為木柵欄、旱橋三座、廟門以及東西掖門。穿過廟門即進入第一進院落,第一進院落的東西各有一小院,西小院格局不詳,東小院有神庫、神廚、宰牲亭、井亭。第一進院落東南有鐘樓一座。一進院北端為景德門,過景德門進入二進院,景德門內左右各有一座燎爐,正北為景德崇聖殿,景德崇聖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庑殿頂,兩側為東西配殿,景德崇聖殿及月台兩側各有兩座碑亭,景德崇聖殿後為五開間歇山庫房(祭器庫)。
3
規制格局
歷代帝王廟自上世紀30年代至本世紀大修前,一直為學校所占用。在這70余年時間裡,為滿足教學需要,除將各座殿宇用作教學工作外,又逐年在校內添建了許多教學配套用房,對內部建築及院牆產生了很大影響與破壞。此外文革時期,校園內下挖防空洞,南北一道防空洞橫穿景德崇聖殿地基,而且為了砌築防空洞將院內的地面鋪磚基本拆除。
圖/學校占用時期對帝王廟的使用情況
上世紀90年代修繕時將裡口木順望板(明代原物)改成了小連檐橫望板,改變了文物原狀。
東南碑亭木構架損壞最為嚴重,12根柱子中11根有不同程度的糟朽,其中兩根全部糟朽,導致柱子下沉,引起建築整體構架變形,屋面漏雨,構件糟朽。
宰牲亭後檐兩角柱下沉,構架整體向東歪閃,此外,台明、陡板、牆身深度酥鹼,結構松散。
圖/景德崇聖殿後檐殘損
景德崇聖殿後檐上層明間西一縫重檐金柱柱頭部分糟朽,造成柱頭兩側額枋下沉,平板枋被壓斷,柱頭科和相鄰平身科斗栱下沉變形,引起檐頭構件下沉,並造成屋面漏雨,屋面木基層有不同程度的朽爛。
景德崇聖殿原有槅扇、檻窗菱花心改為玻璃窗,菱花心屜全部缺失;後檐為采光將後檐牆也開出窗洞,安裝玻璃窗;東側牆體上也開有窗洞和門洞。
4
修繕新貌
圖/帝王廟廟門
圖/廟門內部梁架彩畫
圖/鐘樓
圖/景德門
圖/景德門內部梁架天花彩畫
圖/東配殿
圖/西配殿
圖/西配殿前廊
圖/景德崇聖殿庭院
圖/景德聖殿
圖/西南碑亭
圖/西北碑亭
圖/西南碑亭內部梁架彩畫
圖/東南碑亭內部梁架彩畫
圖/景德崇聖殿裝修彩畫
5
小結
歷代帝王廟保護修繕工程是一項綜合文物古建築的大型工程,涵蓋內容非常廣泛,幾乎囊括了古建築修繕的全部內容。
譬如:東配殿整體歪閃,對其進行局部解體,打牮撥正並修復部分損壞構件;宰牲亭為明代原物,修繕前損壞很嚴重,後檐兩角柱糟朽下沉,構架整體向東歪閃,台明、陡板、牆身深度酥鹼,牆體松散,為保證其結構和使用的安全,確定對其全部解體落架大修,更換糟朽嚴重的構件,按原構重新組裝。
承擔這樣一項大型文物修繕工程是一個極好的機會,通過它可以實踐在文物修繕工程中如何正確貫徹執行“不改變原狀”的原則,隨時總結經驗;檢驗國際上相關“憲章”、“宣言”所闡述的理念和方法,在中國文物修繕中是否適用和如何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項綜合性的修繕工程去認識以木結構為主體的中國古建築文物修繕的內在規律,從而確立中國古建築文物保護修繕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並用以指導今後的文物古建築保護修繕工作。
北京歷代帝王廟保護修繕設計
工程主持人:馬炳堅
主要設計人:馬炳堅、相炳哲、張越等
油飾彩畫:蔣廣全
圖/歷代帝王廟主要建築平面圖